统治政策只有去掉人们多余的欲望,让生命回归本质,人们才能活得充实,得到真正的自由。我觉得第二种意思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老子的本意当是尊重民众,而不是愚弄百姓,让人民在满足需求和实现欲望之间找到平衡。当然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究竟怎么想的我们也不用过分较真,如何解读应当与时俱进,而不要执拗于表面字眼。...
第二个“道”是指言、说、谓、讲述、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相当于“得”;遵行,实行。使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有实际施行是敬服。知道行道,知行合道,知行合一。一者,道也。第三个“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
圣人的社会治理是明心启智的引导教育民众;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弱化民众的物质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体魄。民众知心明志后社会自然是无所不治。民众知心明志后皆会依理而行、向志而为,如此偷奸耍滑的投机倒把者不能为,也不敢为。 何谓无知?何谓无欲?无知是心知,无欲是心志。觉醒悟道的心是无所不知,心求得道生长...
今天和大家分探讨《道德经》第三章的内容,以下是原文及个人详细理解:不尚贤,使民不争 个人理解:如果社会不注重贤德,把那些有才华的人捧得高高在上,把人分三六九等,那么人们就不会去争名夺利。举例:比如当前社会下的明星名人们,他们或许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才华,但本身也只是平民百姓,可在社会不良风气中,...
这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人们都有歪念头,但是因为别人都在走正道,所以自己不会去耍手段,是一种监督,相互牵制。当然最终还是要引导人们返璞归真,把人们的追求引导的最本质的东西上,比如不要去追求什么古董、名人字画,而是追求这些所谓古董、名人字画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工艺水平等等到底好在哪里,不要因为之前就去追求,...
聪明的坏人,之所以会做坏事,并且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世人有争斗的心,被欲望所牵引,所以坏人才会得逞。为无为,而无不治。这是这章的结语,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世人都无为做事了,社会自然也不需要去管理。结语:道德经第三章,容易曲解错意,以上是个人愚见,欢迎有识之人点评。
译文 不抬高有才德之人的身价,可以让民众不争夺。不让某种货物稀少难得,可以让民众不为奇货铤而走险,去做盗贼。不见到可以引起人民欲望的东西,就可以让民众心无贪欲,不引起祸乱。 所以控制你内心的那个人的原则就是,打消你的心机,心思,欲望,填饱你的肚子,削弱你的意志,志向,强健你的身体,保持让你处于一种无知...
圣人执政,会是人民心中虚无而腹中饱满,野心薄弱而筋骨强壮,让人民没有不必要的知识和欲望。让聪明的人不去出风头,这样不刻意做什么,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这可能是《道德经》里最有争议的一句话,看起来很像愚民政策,让人们都变傻,然后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惹事,自然就不用治理了。
上一章说圣人治国要把握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解决内在矛盾。这一章具体讲了一对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老子认为要解决这对矛盾,一方面要去除百姓需求中不切实际的部分,也就是脱离了实际需要,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部分。同时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合理的部分,并且要努力提高群众满足自身需求...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是道家思想中关于治理的重要观念。它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保持无为而达到治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