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为: 1.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2.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药。在《伤寒》:称桂枝汤。 3.小阴旦汤:黄芩、芍药...
辅行诀一轴从1918年张偓南先生购得秘藏三世到原卷的文革被毁再到抄本流传时至今日虽然仅仅90年光景但其传本迭出文字不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辅行诀》全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 必使脏气平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 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 被夺,致令五脏虚...
6、旋覆花:火之土 大补肝汤的七味药具有五行中之“七”行:木火土金水木火,完美呈现了“阳数七”顺行的规律。依据上述之表3,调整后的其它各脏的大补汤,它们的五行结构也完全符合这个规律,无一例外。读者可自行验证。二、各脏大泻汤,一方共六味药,使用《辅行诀》中之“体味”。例如,大泻肝汤的五...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从《辅行诀》的发现过程来看,《辅行诀》肯定是真的;但不必全部相信《辅行诀》中的内容,因为传抄中可能出现了错误。我们只要相信《辅行诀》中的主体内容就好,个别内容可以存疑,并且探讨如何更正。首先,1918年,张大昌祖先张偓南从一个道士手中购买到“轴书”《辅行诀》本身就很可能是一...
泻心方中之佐臣黄芩,善清肝胆之热,为援军之主,可辅泻肝之佐臣枳实泻气降火(气有余是火> 之不足,为佐臣之佐使,黄芩为水中木药,属水,可涵木制火,属木与肝同性而益之。 甘味为肝之化味,土之用味,水之体味,甘草味甘,助脾用即防病传脾.益肾体则可防火灼致燥,且土中之火即相火, 为足少阳,手厥阴经腑...
注1:有的版本有下列文字:1、其数七,火数也 2、其数六,水数也 注2:有的版本的“除逆”一项中,“逆”字为空缺。图中的五“化”味正是五脏所“苦”而需“急食”之味,正好对应二旦四神汤!《辅行诀》原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颠覆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肝心脾肺肾五脏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单一对应模式,从用、体、化三个方面对每一行给予了味的对应。 上图载于《辅行诀》卷末,图后附“阴退为泻,阳进为补”和“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之题注。
相传《辅行诀》为陶弘景收集经典的中医方剂,以道家思想重新整理,以五脏补泻原理编写成此书。其中有许多方剂都来自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 据说此书原是于1907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许多古…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 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