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有的版本的“除逆”一项中,“逆”字为空缺。图中五“除”正好对应“救诸病误治”的五脏泻方!伊尹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的泻方五首,正好是五“除”治法的典型经方。《辅行诀》原文: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王雪苔...
上图载于《辅行诀》卷末,图后附“阴退为泻,阳进为补”和“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之题注。 1.用味 五脏的用味与五脏之“德”对应,能顺应和增加五脏的德用之功。五脏补、泻、欲、苦之用药原文首见于《脏气法时论》,发挥于《辅行诀》。分别是: 肝德在散——辛...
笔者以图3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简称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的五行生克制化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五行之义理并按卷二所用方法破解汤液经方遗存辅行诀医方之组方法则与规律把二十五味药精填入彩色经法图中绘制而成廿五味药精经法图图4如下 (7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上 辅行诀书中...
《辅行诀》精简版 一、五行体用化图解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以咸补...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颠覆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肝心脾肺肾五脏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单一对应模式,从用、体、化三个方面对每一行给予了味的对应。 上图载于《辅行诀》卷末,图后附“阴退为泻,阳进为补”和“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之题注。
1、五边形图中每一格中是五脏体、用之味及体用味进入人体后斥变的化味,因此每一脏有三个味。 2、在《辅行诀》给出的方剂中,五大补汤用药7味,7为阳数,故图上曰“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周易曰1、6水,27火)。同样,大泻汤用药6味,6为阴数,故上图曰:“阴退为泄,其数6,水数也”。
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 阴阳交替, 互补互藏,实难穷尽;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 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目录 ...
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 阴阳交替, 互补互藏,实难穷尽;五行相生,一而化五,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 中医中药同本,阴阳五行共享,而今药缺五行,奈何汤液经方。 1、...
《辅行诀》经注是南北朝的大神人陶弘景为中医药做出的杰出奉献。 夸奖的话就不多说了,我们直接上图学习吧,下图是汤液经法图: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
[1]此图见王雪苔先生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第154页,为保持其原貌本书原样引用不予重绘。 【讲疏】 此图是陶弘景对《汤波经法》方剂组织设置及按味用药规律的高度概括。 此图为五行格局,以相邻相生,隔位相克,顺时向排列为序,此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有四时意义又有四方意义,它本身就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