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有万物而又不欲对其加以主宰和控制,功成名就之后,又不居功自恃。效法天道无为之德,功遂身反退隐。衣养万物而不奴役万物,不因其于万物的衣养之功而身居万物之主,称王称帝,自谓孤寡;对于自己功绩,完全分予他人,尽量掩饰自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圣人无欲,是指他利而不争,功而不居。不争处民之前,...
无为而治,物极必反,阴阳之变,道家学说的普及以及千年文化的渗透,让世人常常给老子思想贴上辩证主义的标签,那么老子道论的核心主张是辩证吗?老子所认为的道,天地万物演化的根本动因究竟是什么。 老子《道论》的中心章节在《道德经》第40章。学界一般认为《道德经》第1章到第37章是《道卷》,第38章到第81章是《...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或《德道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
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
也就是说,老子虽以体道之言示人,却无奈世人用心、发力处皆“背道而驰”。我们也可以从知识论角度对“我”之外者“难知”“难行”大道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现代知识论领域,关于“知识”(knowledge)的一般定义——曾被盖梯尔(Edmund Gettier)证伪——来自柏拉图的《泰阿泰德...
但是,在我们看来,人作为万物之灵首,就发挥人的主动性而言,老子首先主张的是“善”,是“善为”。他隐含的逻辑是,首先要知 “善”道、养“善”德,行“善”为;其次,人如果不能做到“善为”,那就不如“无为”;第三,人绝对不能“妄为”。 对于老子主张“善为”这样的讨论,并不是对老子“无为”论的标新...
《老子》的直觉主义认识论,也就是“静观”和“玄览”。 在认识论上,《老子》既反对孔子的理性精神,又反对墨子的经验论,而主张直觉主义认识论。《老子》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道”和“万物”。其中,“道”是本体世界,而“万物”是现象世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活动也被分为两个部分:“为学”和“为道...
因为这些“道”都是“可言之道”,都是属于“人间之道”。就“恒常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论来说,是存在的本体,作为世界生存论来说,便是本源。老子这一高妙的思想,可以称得上是早期中国哲学的精神自觉。 老子的“道”,可称之为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一种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形而上“存在”。所以,他在二十一...
老子《德道经》全篇体现出先哲老子的大唯物论和道唯物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道,是物质的本源。“物质”这一概念,我们耳熟能详,但是万事万物的产生的源头是什么?却值得深入思考。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拍煞》中,借助老艺人苏昆生之口感叹人生:“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