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与老子的这次论道,不仅让周文王领悟了治国之道,也让后人明白了“道法自然”的深刻含义。道,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顺应万物本性的规律。它不强加于人,不违背自然,而是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法自然”,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顺应自然,不违本...
老子、庄子和《易经》虽然表述不同,但他们都在强调一个共同的观点:真理是简单的,大道是朴素的。老子强调“无为”,庄子追求“逍遥”,《易经》寻求“太和”。这些看似不同的概念,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一种回归本真、顺应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大道至简”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复杂...
这里一“重”一“轻”,一“静”一“躁”的说法,是典型的老子式论述,是以反求正的思路。所谓“重为轻根”,字面理解就是重为轻的根本。从物理学角度勉强来讲,质量是守恒的,所以一切物质可以通过挥发等方式减少自身质量,但若没有物质的补充,无论如何也无法增加自身质量,这就叫“重为轻根”。而就老子全...
孔子听了这些话,有非常大的感悟,于是起身告辞。临行前老子又说了句,周礼现在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人要发展自己的天性,这是自然的规律,唯有顺势而为,才不会被傲气和欲望所困,所以懂得这其中的取与舍,你才能真正看见你自己。老子的这番话对孔子触动很大,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说:“鸟,鱼,兽,我对它们都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译文:万物之初,道生出元气,元气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之气和合之后,又生成出万事万物。道生一是“有生于无”,三生万物是“万物生于有”。这是以数字代表,说明“道”化生万物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是对万事万物生成过程的抽象表述。...
因此在《道德经》的开篇,智慧的哲人老子。才会以最精妙的辩证思维解构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在慧珊看来,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有四重含义。第一重:符号系统的解构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工具,本质上是由概念符号编织的意义网络。当试图用"道"这个语词指称终极实在时,语言符号的静态性、分割性与概念...
老子论道,开启防御和退守的中国哲学智慧!1,老子其人 老子的生平,一直存有争议,有的说他是陈国人(今河南和安徽交界处),有的说是楚国人(今湖北地区),具体哪里人,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老子生活的年代还是有共识的,都认为是春秋后期,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但是又有分歧的是,有的认为老子早于...
老子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动乱的根源在于人心,因为人心变化莫测,所以才会有天下动乱起伏。 两个老头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也可以看做是道法与礼法的第一次碰撞。人类社会在这之前有没有发生过相同的思想争论,咱不清楚,但是孔子和老子的这次论道却成为了经典。 孔子认为大家都能听话,遵守周礼那就永远不会有...
其实老子的这个道理,历史上有一个人进行过更为细致的总结和发挥,就是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早年跟大儒荀子学习儒家思想,后来走了法家的路线,但其法家思想中却处处透漏出道家的味道,所以说法家是出自道家其实不无道理。比如他总结的君王之道最重要的在于“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同时他告诫君王面对臣子当“谨...
这是老子开篇破题,老子说我要讲“道”。老子智慧震古烁今,朴素的辨证哲理穿透至数千年后的今天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且老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认识“道”的途经(法门)。老子提出了道和名的概念,无与有、无欲与有欲的对应关系,如何正确领会这些概念是正确解读《道德经》的关键之所在。2·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