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或公元321年—公元379年),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东晋“右将军”之职,故又称“王右军”。碑文主要是书信体散文,道尽平常生活中的感慨,情真意切,读来十分感人。《十七帖》的笔法从容淡定,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仿佛...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尺牍合集,通过刻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王羲之墨迹,没有真迹流传于世,虽然刻本无法像摹本那样,在细节上达到精细与完美,然而,那些技艺较好,制作较为精良的刻本,也能够忠实地再现王羲之书法尺牍的原貌与神韵。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具有很高的学习性,明末时期的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其《画...
《十七帖》作为羲之晚年草书之作,综合性的体现了王羲之草书艺术成就,在书体范式上也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王羲之通过对前人书法的吸收,于汉魏至西晋时期的旧体草书进行系统性改革。王羲之在《十七帖》中,并未直接地沿袭前人的草书风格,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草书方面,王羲之保留其草书的“简”的特性,同时又将笔...
可以说王羲之的《十七帖》虽为草书,但其从容有度,行气贯通,兼有楷书和行书的质地,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连绵不息,以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的篇目顺序大有讲究,从首篇《郗司马帖》...
《十七帖》为王羲之草书帖,至今已衍生出众多版本,不仅在国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日本也深受欢迎,流传甚广。本文收录,为早稻田大学所藏的“天童双钩本”。唐代,蔡希综于其《法书论》一书中曾提及,大意为:自汉魏以来,书法的章法逐渐趋于繁复。到了晋朝,右军以其超凡的书学才华,独树一帜,开创了全新的...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
王羲之《十七帖》之瞻近帖 【释文】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王羲之《十七帖》之天鼠膏帖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王羲之《十七帖》之...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此成为了学草书者必临的神贴。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
《王羲之17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贴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开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内容简介 《王羲之17帖》是由艺美联主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