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作为羲之晚年草书之作,综合性的体现了王羲之草书艺术成就,在书体范式上也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王羲之通过对前人书法的吸收,于汉魏至西晋时期的旧体草书进行系统性改革。王羲之在《十七帖》中,并未直接地沿袭前人的草书风格,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草书方面,王羲之保留其草书的“简”的特性,同时又将笔...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尺牍合集,通过刻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王羲之墨迹,没有真迹流传于世,虽然刻本无法像摹本那样,在细节上达到精细与完美,然而,那些技艺较好,制作较为精良的刻本,也能够忠实地再现王羲之书法尺牍的原貌与神韵。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具有很高的学习性,明末时期的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其《画...
可以说王羲之的《十七帖》虽为草书,但其从容有度,行气贯通,兼有楷书和行书的质地,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连绵不息,以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的篇目顺序大有讲究,从首篇《郗司马帖》...
《十七帖》作为王羲之草书的杰作,自唐宋以来一直被视为学习草书的典范,被誉为“书中龙象”。其地位堪比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成为每位学草书者必临的法帖。这部作品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命名,共计27帖、134行、1166字,篇幅宏大。唐太宗李世民对《十七帖》情有独钟,据说他曾搜集王羲之书法三千...
超清完整版王羲之《十七帖》,碑刻看字口学笔法 王羲之及其《十七帖》王羲之(303—361),琅邪 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 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
十七帖》,便是王羲之行草书法的杰出代表。《十七帖》作为今草的典范之作,其书风流畅,笔断意连,为草书抒情的特质打下了基础。帖中,点画之间的自然过渡,虽然有许多虚连,但气息贯通,为后来的“狂草”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线形表“情”基础。早稻田天童双钩本◎王羲之《十七帖》【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文征明朱释本《十七帖》,其拓本质量也相当出色,有人评价此版本“清新刚劲”且“在流动中透露出沉静庄重之气”。不过,或许是因为该版本的拓本过于追求细节,导致某些部分略显拘泥,少了一些挥洒自如之感。与前代的草书作品相比,《十七帖》在书法风格上,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其连续性和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十七帖》。此帖是王羲之草书传世作品之一,由二十九通书信组成。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如果您学习二王草书,此帖是必由之路。接下来,我们...
中国书法史上的《十七帖》是东晋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原墨迹早佚,其内容大致是东晋王羲之晚年所写,通过文字可以看出,大部分内容是写给周抚的,倘是细心体味,不见得内容都是二十八通书信,因其第一帖的卷首有“十七日”字样,故以名之。但是《十七帖》不是一个单帖,由一组多篇王羲之尺牍在唐代开始汇集而成,每个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