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或公元321年—公元379年),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东晋“右将军”之职,故又称“王右军”。碑文主要是书信体散文,道尽平常生活中的感慨,情真意切,读来十分感人。《十七帖》的笔法从容淡定,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仿佛...
《十七帖》作为羲之晚年草书之作,综合性的体现了王羲之草书艺术成就,在书体范式上也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王羲之通过对前人书法的吸收,于汉魏至西晋时期的旧体草书进行系统性改革。王羲之在《十七帖》中,并未直接地沿袭前人的草书风格,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草书方面,王羲之保留其草书的“简”的特性,同时又将笔...
《十七帖》收入王羲之书帖 29 种,历来被不少书家、学者视为最能代表王羲之草书面目的刻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文物馆所藏宋拓本,为该帖唐代摹刻之 “馆本” 系统中 “僧权” 二字全本,全帖完整无缺,楮墨精善,隐约可见宋拓本中常见之帘纹,经名家递藏。此本有梁同书、王文治...
可以说王羲之的《十七帖》虽为草书,但其从容有度,行气贯通,兼有楷书和行书的质地,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连绵不息,以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的篇目顺序大有讲究,从首篇《郗司马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此成为了学草书者必临的神贴。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
王羲之《十七帖》全集+释文! 《十七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 书画禅 王羲之花了14年写了28幅作品,合起来却叫《十七帖》,咋回事? 一笑聊知发表于趣说中国...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单独成...
宋拓《十七帖》《十七帖》是个什么帖?“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草书《十七帖》同样是“教科书”级别 单看《十七帖》这个名字 你可能会以为它是由十七个帖组成 其实不然 《十七帖》因第一帖首“十七”二字而得名 是由王羲之的29篇书信“拼接”而成 书信内容涵盖王羲之生活的...
《王羲之17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贴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开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内容简介 《王羲之17帖》是由艺美联主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