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忠臣子嗣,所以王海滨的儿子王训,自此更名王忠嗣。青年时期的王忠嗣,最好的玩伴就是皇九子李亨,两个人关系亲密,同吃同住,甚至李亨称作王忠嗣为兄长。李隆基想要教养王忠嗣是真心的,所以成年后的王忠嗣熟读兵法,在李隆基每一次的考教中,王忠嗣都能对答如流。眼见王忠嗣已经长大,所以李隆基给了王忠...
王忠嗣(706-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714年),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战中。 幼年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北伐契丹...
王忠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伯乐。哥舒翰,这位后来威震西域的名将,就是在王忠嗣的提拔和培养下,军事才能日益精湛,后来在与吐蕃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了吐蕃军队的劲敌。 李光弼和郭子仪,这两位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的救世名将,也曾是王...
王忠嗣死后,哥舒翰最终夺取了石堡城,果然如王忠嗣所料将士死伤大半,不可谓不惨烈,很多当事人想起王忠嗣都不得不佩服其先见之明。王忠嗣在朔方当节度使的时候总是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各少数民族购买良马,王忠嗣以此建立起了很多军马场,当他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的时候他又从朔方调了九千匹良马到河西、陇右...
王忠嗣死后葬于渭南?王忠嗣,原名王训,出生于渭南长寿塬上。因其父亲王海宾为国捐躯,9岁时,王宗嗣被接进皇宫抚养,皇帝赐名他“忠嗣”,意思是忠臣的后代。王宗嗣与太子共同接受高等教育,关系甚好,他与皇帝情同父子。王忠嗣长大后,继承父业,继续征战沙场。高光时刻,他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方节度使...
王忠嗣(705年—749年),原名王训,出身将门之后。他的父亲王海宾是唐玄宗时期的英勇将领,在与吐蕃的战斗中英勇捐躯。受父辈庇护,唐玄宗李隆基将年仅九岁的王训收养宫中,并赐名“忠嗣”。王忠嗣早年在宫中刻苦学习,在开元年间参与军事行动,逐渐展现出军事才能。他与太子李亨一同学习,熟读兵书战策,刻苦练习...
作为唐玄宗的干儿子,王忠嗣曾经被众星捧月,可几乎一之夜间就失宠,差点身首异处,最后在郁郁寡欢中英年早逝。 王忠嗣的身后留下无数的叹息声,有人说,唐玄宗昏庸,他自断臂膀,如果王忠嗣在就不会发生“安史之乱”。 王忠嗣是谁?唐玄宗为何要收他为义子?他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又为何结局凄凉呢?让我...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是一位以勇敢闻名的猛将,在陇上地区有着很高的声望。然而,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唐朝高层的斗争才结束,历史进入了开元盛世。但李隆基的登基对王家来说,却带来了一场灾难。公元714年,吐蕃侵犯陇右地区,唐玄宗派遣老将薛讷前去对抗吐蕃。在这场战争中,薛讷最终率领士兵击退了吐蕃,但身为先锋...
王忠嗣(705—749年),原名王训,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后迁居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祁县王氏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从东汉时期的王允到金朝的文学家王郁,王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兴盛达一千多年之久。其中身为武将的就有南朝宋大将军王玄谟、征北大将军王懿、南朝齐年北将军王玄载、南朝梁车...
王忠嗣出生于公元705年,那是唐朝高层最动荡的时期。自武则天去世以来,唐朝政局动荡,频繁发生政变。然而,王家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因为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一直驻扎在边境,避免了卷入高层斗争。王海宾是一位以勇敢闻名的猛将,在陇上地区有很高的声望。然而,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唐朝高层的斗争才结束,历史进入了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