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忠臣子嗣,所以王海滨的儿子王训,自此更名王忠嗣。青年时期的王忠嗣,最好的玩伴就是皇九子李亨,两个人关系亲密,同吃同住,甚至李亨称作王忠嗣为兄长。李隆基想要教养王忠嗣是真心的,所以成年后的王忠嗣熟读兵法,在李隆基每一次的考教中,王忠嗣都能对答如流。眼见王忠嗣已经长大,所以李隆基给了王忠...
唐朝名将荟萃,熟知的十大名将中有卫国公李靖、“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王忠嗣此人却并未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当中。然而依照实力而言,王忠嗣却是唯一一个可以震慑住藩将安禄山的一员虎将。王忠嗣本人是忠良之后,其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至王忠嗣九岁时,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唐...
王忠嗣,大唐第一节度使,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哥 壹·将门虎子王忠嗣出生于公元705年,比安禄山、史思明小两岁。其家族是太原王氏,属于五姓七望之一,是隋唐时期贵族中的贵族。他老爹王海宾是唐玄宗早期陇西一代是著名的骁将,曾历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是李隆基铁杆中的铁杆。公元714年,吐蕃...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是一位以勇敢闻名的猛将,在陇上地区有着很高的声望。然而,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唐朝高层的斗争才结束,历史进入了开元盛世。但李隆基的登基对王家来说,却带来了一场灾难。公元714年,吐蕃侵犯陇右地区,唐玄宗派遣老将薛讷前去对抗吐蕃。在这场战争中,薛讷最终率领士兵击退了吐蕃,但身为先锋...
王忠嗣(705—749) 本名训,后玄宗赐名忠嗣,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王忠嗣出身太原王氏。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假子,赐名忠嗣,交好忠王李亨。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河西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玉川战役,轻骑偷袭吐蕃,导致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接替王晊担任陇...
王忠嗣在中唐时期就是战神般的存在。他死以后,后面部下就分裂了。如果王忠嗣在,安禄山反叛的机会都没有。就好比靖难时期,如果朱元璋给朱允炆多留两个战将,朱棣都不会成功。不是因为王忠嗣多猛,而是因为他领一镇兵力拱卫洛阳,安禄山如芒在背,造反也没有胜算。但王忠嗣死后,玄宗让安禄山总领三镇兵力,...
王忠嗣死后葬于渭南?王忠嗣,原名王训,出生于渭南长寿塬上。因其父亲王海宾为国捐躯,9岁时,王宗嗣被接进皇宫抚养,皇帝赐名他“忠嗣”,意思是忠臣的后代。王宗嗣与太子共同接受高等教育,关系甚好,他与皇帝情同父子。王忠嗣长大后,继承父业,继续征战沙场。高光时刻,他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方节度使...
王忠嗣(705年-749年),原名训,出生于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后迁居至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他是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也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王忠嗣九岁时就被唐玄宗收养在宫中,长大后以“雄毅寡言,有谋略”著称,深受玄宗的器重。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开始,他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
王忠嗣先是朔方兼河东节度使,他的战略思想是持重安边,实在迫于上头压力或者兵将的要求,才不得已每每发动一些战役,虽然百战百胜,但他经常告戒部下:太平时期的将帅只要爱护士卒、勤加历练就够了,不要耗费国家的力量去求自己的功名。公元746年,玄宗认为对吐蕃作战不力,遂命王忠嗣兼任垄右、河西两地节度使,后数次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