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敦康先生更是明确指出何晏的本体论是有缺陷的:“概括地说,何晏玄学思想的缺陷可以这样来表述:当他谈论本体时,却遗落了现象,当他谈论现象时,又丢掉了本体。”“何晏本人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缺陷,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玄学思想比不上王弼。”直到近年,仍有学者撰文强调:“...
一日,王弼尚不满二十,却前往何晏府中拜访。何晏闻其名,遂将先前清谈中的几条精妙之理提出,向王弼发问:“此理已为极致,汝可再难之否?”王弼毫不畏惧,逐一辩难。满座宾客皆为何晏的论点所动,认为他已无懈可击。然而,王弼却自任主客,反复辩驳,竟使何晏及其宾客皆无法匹敌。《三国志•锺会传》中...
何晏已经做到吏部尚书,声望、地位都很高了,当时王弼还不满二十岁。有一天,王弼去见何晏,不是私下见面,是一个很盛大的会客场面,人都坐满了。别看王弼年轻,何晏早就听说过他,毕竟是王粲的孙子嘛,蔡邕藏书的继承人嘛,刘表的曾外孙嘛。何晏很客气,但是打算考考王弼。当时的名士清谈,形式其实很像现在的辩...
正史名士的第二个人就是王弼,他的祖父是王凯,王凯是刘表(人名)的女婿。他的堂兄弟就是爱听驴叫的王粲。王弼和何晏之间也有联系,何晏当时做了吏部尚书,而王弼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孩子。有一天王弼去拜见何晏,王弼来之前,何晏正和一帮人在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之前何晏也听说过王弼这个人,所以等他来了之后...
王弼比何晏约小36岁,受到何晏的赏识和扶掖,也继承和发扬了何晏的思想。何晏以无为本,首先启示王弼消解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哲学。汉代实用主义哲学在《老子》解释中有鲜明体现。《老子》在韩非子的解释中,是与法家思想结合的。董仲舒吸收和改造了法家思想,自然也融入了老子思想。 他取老子的道本体为先验依据,摒弃老子...
王弼这个人恃才傲物,总是喜欢笑话别人,遭到士大夫的忌恨。何晏和王弼都用“三玄”来解释《论语》在哲学方面他们都主张“贵无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而“有”又由“无”所生,又复归于“无”,这就是他们的“无中生有“理论。在动与静的问题上,他们主张静是根本的,静生动力,动又复归于静。他们...
何晏、王弼的玄学,就是用这样的反动理论去论证“臣统于君”是合理的。把反动统治者的腐败堕落、荒淫奢侈也说成是合乎“道”的法则的。 总之,何晏、王弼的玄学唯心论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实质上并不是真的“虚无”,而是让劳动群众安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由此可见,玄学就是为反动的门阀地主统治服务的御用哲学。
何晏是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通过清谈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这种风气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中非常盛行。何晏在讨论玄学时,提出了“贵无”的观点。“无”是万物之本,是最根本的存在。何晏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应该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何晏和王弼对中国玄学的探讨确实给后人...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出现危机,何晏、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是适应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思潮,故A项正确。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与材料中“曹魏年间”时间上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以无为本”的思想是融...
曹魏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这个“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就其政治含义说,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这一贯通天道、人事的思想( )。 A: 适应了门阀士族的政治需要 B: 构建了程朱思辨哲学的理论基础 C: 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