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敦康先生更是明确指出何晏的本体论是有缺陷的:“概括地说,何晏玄学思想的缺陷可以这样来表述:当他谈论本体时,却遗落了现象,当他谈论现象时,又丢掉了本体。”“何晏本人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缺陷,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玄学思想比不上王弼。”直到近年,仍有学者撰文强调:“...
一日,王弼尚不满二十,却前往何晏府中拜访。何晏闻其名,遂将先前清谈中的几条精妙之理提出,向王弼发问:“此理已为极致,汝可再难之否?”王弼毫不畏惧,逐一辩难。满座宾客皆为何晏的论点所动,认为他已无懈可击。然而,王弼却自任主客,反复辩驳,竟使何晏及其宾客皆无法匹敌。《三国志•锺会传》中...
这个人就是何晏,著名的典故“傅粉何郎”说的就是他。正史名士的第二个人就是王弼,他的祖父是王凯,王凯是刘表(人名)的女婿。他的堂兄弟就是爱听驴叫的王粲。王弼和何晏之间也有联系,何晏当时做了吏部尚书,而王弼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孩子。有一天王弼去拜见何晏,王弼来之前,何晏正和一帮人在就某个问题...
何晏和王弼对中国玄学的探讨确实给后人带来很大的影响,虽然他们二人的观点并不一致,谁也说服不了谁。何晏主张通过清谈探求宇宙万物的本质,而王弼则强调名理分析,一个重感性,王弼更重逻辑。联姻曹爽:一把双刃折命剑 在曹叡(魏明帝)去世后,曹爽成为了曹魏的摄政王。何晏成为了曹爽的心腹,并在曹爽掌权期间担任了...
何晏在政治上无甚作为,主要是倾向于曹氏集团,和曹爽一起胡作非为,结果被司马懿杀害。他的主要贡献在学术方面,他和王弼等人在一起竞相玄谈,大开玄学之风起,被称为“正始之音”。何晏有《论语集解》一书传世。王弼与何晏相比更是年轻有为,他是王粲的侄孙,家学的底子比较厚,又天资聪慧,十几岁的时候就迷...
王弼比何晏约小36岁,受到何晏的赏识和扶掖,也继承和发扬了何晏的思想。何晏以无为本,首先启示王弼消解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哲学。汉代实用主义哲学在《老子》解释中有鲜明体现。《老子》在韩非子的解释中,是与法家思想结合的。董仲舒吸收和改造了法家思想,自然也融入了老子思想。 他取老子的道本体为先验依据,摒弃老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出现危机,何晏、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是适应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思潮,故A项正确。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与材料中“曹魏年间”时间上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以无为本”的思想是融...
何晏、王弼的玄学,就是用这样的反动理论去论证“臣统于君”是合理的。把反动统治者的腐败堕落、荒淫奢侈也说成是合乎“道”的法则的。 总之,何晏、王弼的玄学唯心论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实质上并不是真的“虚无”,而是让劳动群众安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由此可见,玄学就是为反动的门阀地主统治服务的御用哲学。
一、何晏王弼之辩 何劭《王弼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1]这段材料...
曹魏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这个“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就其政治含义说,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这一贯通天道、人事的思想( )。 A: 适应了门阀士族的政治需要 B: 构建了程朱思辨哲学的理论基础 C: 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