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后王定义是取法于后王,荀子提出的为政的重要原则,参考资料包括《王制》、《荀子·非相》。《王制》:“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而“法后王”则见于《荀子·儒效...
荀子之“法先王”与“法后王”,一方面要捍卫儒家王道礼治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又注重将之融入现实政治,以强化其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先王”是先秦儒家典籍中常出现的重要概念,《论语》《孟子》《荀子》等皆有所见。“所谓‘先王’一词,不仅是政治上的盛世,伦理上的模范,而且是立论的出发点,推理的大前提,更...
在荀子看来,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变化,但治理国家的原则、统类或共理却是不变的,这种原则、统类或共理在荀子看来就是“先王之道”或“礼义之统”,所以我们必须“法先王”。在《王霸》篇中荀子说,表面上看,国家似乎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荀子认为,这只是君主在变更,所谓“禅禅也”,而治国的原...
“法后王”是一个由荀子提出的历史思想观念。一、荀子的主张“法后王”主张以当时的君王为标准,进行效仿和学习。荀子认为,古今的礼乐制度都是代代相传的,当前之王(即当今之王,或近世之王),实际上就是古代圣王之迹。因此,他主张在众多圣王之中,应该更加重视和效法距离当世更近的后王。二、...
被认为比孔子、孟子更为进步。简而言之,“法先王”强调以古代圣贤的智慧为指导,追求道德和秩序的永恒;“法后王”则侧重于适应时代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孔子、孟子推崇“法先王”,荀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法后王”的理念,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治国理政策略的不同理解。
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荀子虽然也使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在这一点上,比孔孟进步. 分析总结。 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结果...
荀子主张“法后王”,其意并非谓先王之道不足法,而是说由于年代久远以及有司的怠忽等,先王所创之制会有所息、有所绝、有所褫,而无以法之。但后王之制乃是由先王之制因革损益而来,与先王之道一脉相承,因此,“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所以他又说:“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
荀子尊崇孔子,荀子言法后王(孟子言法先王,其实一也。参照不同,尧舜禹以前之人物压尧舜,尧舜压大禹,大禹压文王、周公) 今日之人类犹如昔日之人类,“类不悖,虽久同理”。孔子所言天即主宰之天;孟子所言天...
相对地,后王,就是指后来的王,近代的王,实际上是指东周以后历代的贤明君主,更多的是指各国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各诸侯国君.因此,“法先王”和“法后王”是两种相对立的主张.荀子主张“法后王”,在当时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主张,而且主张“法先王”的先王的事迹,由于年代久远,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