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 [1]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时间:1937年8月13至11月12日 地点:上海 参战人数:日军:约30万 国军:约70万 伤亡:日军:伤亡6万多 国军:约30万 一....
至于淞沪会战,它是抗战第一次大会战,它的战略和战术上虽都有不足,但淞沪会战的影响不容质疑。淞沪会战告诉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时刻到了;也告诉全世界政府,中国不会再任人宰割,中国军队不全是军阀和匪军,中国军人是一支忠诚、勇敢的爱国武装。淞沪会战之后,世界各地的报纸争相报道淞沪抗战的新闻,西方国...
1937年“8.13”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
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历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亲历此战的国民党将领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是控诉道:淞沪之战,简直是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李宗仁 当时见证这场战争的外国记者,更是...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淞沪会战”或“八·一三事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変”(“第一次上海事変”即1932年“一·二八事变”)。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是...
一是淞沪会战时期。持续三个月的激战,使上海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作被打断,进入较为典型的战时经济阶段,相当部分工业企业撤出上海,辗转西迁到大后方地区。二是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的孤岛时期。日伪经济和金融势力渗透进上海租界,中日间在经济和金融领域有所较量,而在日军占领...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以下是它的详细介绍:会战背景日本的野心与扩张: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通过侵略中国来实现其扩张和称霸亚洲的野心。在相继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和华北部分地区后,日本的侵略野心愈发膨胀,企图...
淞沪会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即横扫华北,7月29、30日,北平、天津先后沦陷,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在此前的抵抗中殉国。8月13日,日本集中军舰数十艘、海军及陆战队一万余人,加上大量战机,大举进攻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上海,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事变”、上海会战)遂告爆发。此役持续整整三个月(8月13日...
淞沪会战爆发当年的1937年,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军队战斗力存在着巨大差距。当年日本工业产值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80%,日本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中名列前茅。而中国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落后的农业国,即使加上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企业,中国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没超过10%,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轻工...
淞沪会战一开始,日军在中国军队的攻击下,只能采取守势,但因为国军指挥不灵活,蒋介石多次下达坚守各自阵地的命令,让国军士气低迷。除此之外,国军因为错估战情,让留守在杭州湾的防守部队也加入到正面战场上,导致日军从海面登陆,导致腹背受敌。当日军的三个师迂回到金山卫登陆时,吴克仁所在的67军未能成功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