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对比的解释: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甲骨文正与反无分别,所以甲骨文从与比不易区别,然此两字实应有区别,从从的二人,比从二匕,此由卜辞中以比为妣,与用匕为妣同可知,然在卜辞辞例中因辞形相近而每混用。 【比的甲骨文写法】...
其二,如果构成“比”字的两个构件真的是两个侧面人形,那么“比”字跟“从”字就应该构字理据相同,因为从甲骨文的构形依据来看,并不十分在意构件符号的朝向,朝向左侧即为“从”,朝向右侧即为“比”,这是说不通的。更何况,“比”字的甲...
首先,谈及中国文字,很多人误以为甲骨文才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但实际上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早已被发现,比如上述巫字,只是不像甲骨文那样成系统而已。其次,既然甲骨文之前已有文字,留存极少的原因,或与文字载体有关,甲骨文显示商朝日常使用简牍文书,因此简牍文书起源可能很早,导致史前文字没能更多的保留...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或揭开黄帝真面目 甲骨文是一种系统的“成熟文字”,但按照文字演化发展规律,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一种“初熟文字”。甲骨文之后,无数学者一直探寻这种初熟文字却没有结果,直到本世纪时可能有了重大突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东、陕西、内蒙、江苏等地,经常出土一些有刻划痕迹的骨头,但当时...
李孝定先生引证仲五父器、戈五甗、伯农卣等器的资料,认为这一字符与甲骨文做“五”字的用法相同。由此可见,我国至今出现的第一个汉字刻符并非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华夏古人创造的第一个汉字。在距今一万年前,他们借助工具和载体,完美地流传了下来。彭头山字符的出现,表明中国具有上万年的文字史,比楔形文字、...
这是在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要早一千多年,且被认为很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这些符号被刻在陶盆内壁上,笔画纤细,技法娴熟。李鹏飞教授认为,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韶、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
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始于商朝早期,距今大约3500多年,出土于山东史家遗址,属于东夷岳石文化,随后在郑州商城又发现甲骨文,上面都有成熟的文字。因此,撇除贾湖遗址的“疑似甲骨文”,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距今只有3500多年。问题在于,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系统的文字,按照文字发展规律,甲骨文不可能突然出现,此前...
由于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才是人类文字的发源地。不过,这一结论在1985年的时候遭到了中国考古学家的质疑,因为在中国湖南发现了一种文字,研究发现它比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甲骨文的历史还要早6000多年。如果这种文字真有这么久的历史,那中国岂不是已有万年的文字史?1985年...
如今,对于双墩刻符,公认的论断是“处于文字起源发展的语段文字阶段,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也就是说,双墩刻符比甲骨文早了将近4000年,将中国文字史前推到了7300年前,比苏美尔、古埃及文字出现得要更早。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证据放在眼前,西方学者却并不承认,始终认为中国只有3300余年的文字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