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对比的解释: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甲骨文正与反无分别,所以甲骨文从与比不易区别,然此两字实应有区别,从从的二人,比从二匕,此由卜辞中以比为妣,与用匕为妣同可知,然在卜辞辞例中因辞形相近而每混用。 【比的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字典对比的解释: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甲骨文正与反无分别,所以甲骨文从与比不易区别,然此两字实应有区别,从从的二人,比从二匕,此由卜辞中以比为妣,与用匕为妣同可知,然在卜辞辞例中因辞形相近而每混用。 【比的甲骨文写法】 【从,不同甲骨文写法】 从甲骨文字典上对比字形解释来看...
517.比(甲骨识字56) 在甲骨文中,“比”“从”两字都是由两个“人”构成,极为相似。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比”字中两“人”下部的腿都向一个方向弯曲,形状相同,而“从”字不弯曲;“从”字中两人的“手臂”都是下垂或斜向下,而“比”字很少有下垂的,大多向前平伸,还有很多...
更有意思的是,在甲骨文中,“五”字也出现过,使用频率非常高。另外,彭头山刻符中排成一列的四个符号中,左边第一个符号在甲骨文中也出现了,它代表权力的象征——斧钺。随后,在1998年正式开始大规模挖掘的湖北宜昌秭归的柳林溪遗址中,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器,在其中一个陶器上面,刻有九宫图(...
甲骨文破解谜团 马家窑彩陶的形成过程,是先用毛笔(或类似工具)绘制、书写文字,然后经过一千度左右的高温烧制,最终形成彩陶。上图绘制精美,四个陶符一样,分布于某个神秘人物周边,因此陶符必非随意之作,必然有其特殊的含义。而在甲骨文中,有与之一模一样的文字(见下图)。甲骨文中的巫,由两个工字形的...
比甲骨文还早数千年的符号说了啥 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14件器物上,考古人员发现了17例契刻符号,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符,比殷墟甲骨文早了四五千年,却与甲骨文惊人相似。虽然看似“天书”,但专家认为,这些有意识刻画的符号,初步具有原始文字的特征。今年,贾湖遗址将再次发掘,期待更多新发现...
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始于商朝早期,距今大约3500多年,出土于山东史家遗址,属于东夷岳石文化,随后在郑州商城又发现甲骨文,上面都有成熟的文字。因此,撇除贾湖遗址的“疑似甲骨文”,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距今只有3500多年。问题在于,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系统的文字,按照文字发展规律,甲骨文不可能突然出现,此前...
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象形文字:古彝文 上文提到古老的岩画与象形字,如陶文、水书、东巴文等,还有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象形文字——古彝文。彝文,是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彝文是一种发展完善的单音节表意方块文字。据专家考证,古彝文创制的历史甚至达到了一...
匕:甲骨文“匕”像古代的一种长柄浅勺,勺端尖锐,便于插取食物。在卜辞中多通假为“妣”,表示先祖的配偶。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匕字常见字形】 资料来源:《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解字】 比:甲骨文“比”像二人并排的样子。“比”与“从”字形相近,区别在于“比”字下部较弯曲,有的“比”字下部或增加“口...
甲骨文: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成熟文字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之上而得名,又被称为“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已经3600多年。 甲骨文于1899年被首次发现开始,根据统计至今共出土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