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代正祀、淫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赐额、封号政策,这是确认“正祀”即合法神祠,得到官方承认的过程,学者们关注的中心在制度本身的内容、特点、发展过程以及制度运作过程中体现的国家与地方官员、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注: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皮庆生:《宋代...
官方规定的正祀有两种:祀典明确规定或符合“祭法”标准,但未被纳入祀典的祠祀。明代生祠虽未被官方纳入祀典,但其符合“祭法”标准。由此来看,生祠属于正祀,因此也成为了明代地方人物祠祀体系的补充。明清官方主导的地方人物祠祀体系是宣扬国家政教理念的重要部分,首重名宦、乡贤。明人潘高在《正祀典跋》...
两宋时期,国家层面主要以合法与否区分“正祀”“淫祀”,同时也制定了神祗赐封制度以扶持当时对国家发展有一定益处的民间祠神,但如果某个信仰有悖于统治者的统治理念那它则会受到官方的打压。此外,由于加上社会身份的不同,不同阶级中的人的淫祀观念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宋代官府、士人他们往往在大方向上还是以朝廷...
古人认为有功德于民者庙食百世,凡是有功于民众的死后民众将其尊奉为神,这种神是为正祀,《礼记·祀法》曰:“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是古人眼中的五种大功德,既能成为百姓榜样者而得祀,或是传下技能者如鲁班如万世师表孔子;尽职尽力而死者...
3 庙会身份的变化:淫祀、正祀、庙产、集市 无论初衷在于教育、改造,还是发展经济、弘扬文化,精英的俯视使得对庙会的调查、书写反而记录了可能会消失或以为已经中断消逝的“迷信”,多了些考证和实录的意味。20世纪30年代,鉴于“酆都迷信在中国民间有非常普遍的势力”,本着“研究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风俗”的精神,卫惠林...
次产生。宋代以还,理学家运用理气、诚等概念重释儒家经典,提出 了谨严之至的正祀观念[20]。元人陈澔《礼记集说》承宋儒吕祖谦的 观点云:“非所祭而祭之,如法不得祭,与不当祭而祭之者也。”又云:“淫,过也。以过事神,神弗享也,故无福。”[21]也即不遵祀 典、不合分寸地事神均视同淫祀,这已然接...
女娲是民间信仰,属于正祭祀,官方会参与,王母观音等属于宗教,官方认可,只有民间百姓崇尚的地方,人死...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存在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与中央之间存在既对抗又妥协的微妙关系,蒋子文信仰起起落落的变化就可见中央与民间存在的互动。蒋子文信仰源自民间,得到政府支持后,他在民间的感召力也一步步增强。同时,蒋子文信仰的兴衰与距政治中心的远近似乎也存在关系。隋唐时期蒋子文信仰受到冷落,此时政治...
女娲和王母都有国祭。清代统治者信佛,所以他们都愿意供奉观音较多一些。但三圣母不仅没有国祭,她甚至...
宋代祠神信仰十分活跃,宋人对"正祀"与"淫祀"的认识亦更为复杂。"正祀"包括祀典与获得封赐的祠神,而朝廷、普通官员、士人主要从民众生命安全、地方治安、经济利益、伦理道德、貌像仪式不伦、神灵出身等方面来认定"淫祀",尤其关注仪式行为的不合法。官员、士人在判定祠神信仰是否合法时虽然有朝廷制度与儒家经典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