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祀:由于正祀是官方信仰的反映,因此受到官方的推崇和保护。官方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彰显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淫祀:官方对于淫祀通常持有打压和抨击的态度。一方面,官方会将规模较小、受众较少的淫祀进行打压和毁灭;另一方面,对于符合儒家原理的神灵,官方也会考虑将其纳入祀典,从而实现正祀和淫祀的转换。但总体上,...
“正祀”是指符合封建礼制规范、被官方认可和倡导的祭祀活动。这类祭祀的对象通常经过朝廷敕封。如历朝历代敕封的曲阜孔子、悦城龙母,其祭祀活动都得到官方倡导。经过历朝历代敕封,龙母的神号长达三十八字,即“程溪永安永宁永济夫人灵济崇福圣妃护国通天惠济显德昭显溥佑广荫龙母娘娘水府元君”。龙母三十八字的封号中...
官方规定的正祀有两种:祀典明确规定或符合“祭法”标准,但未被纳入祀典的祠祀。明代生祠虽未被官方纳入祀典,但其符合“祭法”标准。由此来看,生祠属于正祀,因此也成为了明代地方人物祠祀体系的补充。明清官方主导的地方人物祠祀体系是宣扬国家政教理念的重要部分,首重名宦、乡贤。明人潘高在《正祀典跋》...
两宋时期,国家层面主要以合法与否区分“正祀”“淫祀”,同时也制定了神祗赐封制度以扶持当时对国家发展有一定益处的民间祠神,但如果某个信仰有悖于统治者的统治理念那它则会受到官方的打压。此外,由于加上社会身份的不同,不同阶级中的人的淫祀观念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宋代官府、士人他们往往在大方向上还是以朝廷...
而元赋在史乘、方志、宗教典籍和俗文学之外,恰对国家正祀体系内、外的"正祀""淫祀"多有载述和评詙。这些兼具文、史价值的资料不但描述了祭祀的类型、规制和仪程,继而揭示了元代祭祀在中原旧制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特色和地方元素,还反映了时人祭祀态度的差异。官方在祭祀立场上泾渭分明,赋家看法却不尽然,尽管赞颂正...
【关键词】正祀解构文化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 【摘要】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在明清时期,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在京师表现得尤为明显。在 这个背景下,以“顶”和东岳庙为个案,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种互动 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首先,“顶”是指京师民众对于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是民间信仰的重 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当时,民众对于各种神灵的信仰非常普遍,包括 东岳大帝、城隍、龙王等等。这些神灵往往...
这,还在其次。而真正的尧陵所在地的临汾市怎么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帝尧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尧文化是中国的根祖文化,真正的尧陵又在临汾,我们就应当把祭祀帝尧恢复到国家级正祀的地位。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这样做,对上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对下顺应广大尧舜子孙的殷切期盼,何乐而不为呢?
3 庙会身份的变化:淫祀、正祀、庙产、集市 无论初衷在于教育、改造,还是发展经济、弘扬文化,精英的俯视使得对庙会的调查、书写反而记录了可能会消失或以为已经中断消逝的“迷信”,多了些考证和实录的意味。20世纪30年代,鉴于“酆都迷信在中国民间有非常普遍的势力”,本着“研究中国宗教与中国社会风俗”的精神,卫惠林...
《传》曰:“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先王之重祀也,比之于兵,国不可无兵,兵以卫国御侮;国不可无祀,祀以崇德示教。兵者,关乎国家之安危;祀者,关乎风俗之美恶。故二者,国之大事,不可不重也。而祀有正祀淫祀,何为正祀?祭天地山川,祭圣贤英雄,祭祖宗父母,正祀也。何为淫祀?《礼记.曲礼》曰:“非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