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得慢,看看市井日常,看看江水,石栏上刻着杜甫在长沙时所作诗,一首一首读过去。“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庭蔬尚在眼,浦浪已吹衣。”“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些诗句真是新鲜,江山仍在,岁月无别,而又与眼前的世界全不相干。春水船如天上坐 南宋 佚名《荻岸停舟图》《小寒食舟中作》...
公元770年4月,杜甫避臧玠之乱,他的舅父崔伟做郴州的录事参军,写信要他去,此诗即赴郴途中所作。“诗圣”杜甫写了11首关于郴州的诗。他晚年两次欲往郴州依靠崔氏舅家,一次舟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折腾而返;另一次舟至衡阳与耒...
是宋代人发现了杜甫在人格上的意义,也是宋代人察觉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的价值。虽然杜甫在唐代已经名气很大,但唐代人却不怎么真正了解杜甫的诗,即便是宋初有王禹偁说到了“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孙何说到了杜甫“语成新体句”(《读杜子美集》),宋初大多数人也只是跟着元稹那一句“辞气豪迈...
杜甫站在渭南坚实的大地上,用如椽巨笔,书写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痛苦,也揭露了唐王朝强制征兵的暴虐,作为一个低级官吏,他始终没有放弃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与时代共进退的使命感。正是在这里,杜甫看到开元、天宝盛世下的关中百姓,因为苛捐杂税而民不聊生;眼见民间疾苦,写出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这首诗作于夔州,夔州素有诗城之美誉,杜甫功不可没——安史之乱爆发后,老杜避难入蜀,居于成都浣花溪畔一草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后,兜兜转转来到夔州,并暂住于此,那是唐代宗元泰元年秋,老杜已经五十四岁。杜甫在夔州生活不错,时任夔州都督柏茂琳是他的小迷弟,每月领了俸禄先给老杜送去,时常送也没...
杜甫不仅生在巩义笔架山下,而且在死后42年,也由孙辈将其灵柩运回巩县,葬于如今公益康店村的邙山岭上。坐拥杜甫诞生地、埋在地两块金字招牌加持的杜甫故里巩义,相比杜甫在不太长的一生中发生过关系的地方,确实有些不被人所知,如果不是藉此“郑逢盛世Touching黄河”采风活动,笔者也不知道原来杜甫故里就在这里...
不管喜也好,怒也好,真诚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杜甫的怀着悲壮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我漂泊在江汉,思归却不能归乡,就像茫茫天地间的一个腐儒。诗人漂泊在江汉,自觉茫茫天地间不知该去往何处。感觉自己...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如果仅仅只是卖弄华丽的文字,那终究是不会有任何的意义,一定要像杜甫一样关怀民众,热爱自己的国家。杜甫公元712年出身于洛阳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祖上都当过官,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开始没落,但是他依旧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稍稍长大了之后开始参加科举,并且在长安读书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