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可概括出“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根据“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可概括出“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
这首诗作于夔州,夔州素有诗城之美誉,杜甫功不可没——安史之乱爆发后,老杜避难入蜀,居于成都浣花溪畔一草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后,兜兜转转来到夔州,并暂住于此,那是唐代宗元泰元年秋,老杜已经五十四岁。杜甫在夔州生活不错,时任夔州都督柏茂琳是他的小迷弟,每月领了俸禄先给老杜送去,时常送也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下题。 杜甫在夔州 ①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 客堂 ” ,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
杜甫在云安养病一个冬天,次年暮春到达夔州(今奉节白帝城),贫病交加的杜甫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热情接待。当时,柏茂林身兼夔州都督、御史中丞、川东五州都防御使等多项要职,公务繁忙。为了接济杜甫一家,柏茂林首先聘任杜甫为自己的幕僚,每月给杜甫发一笔工钱,给杜家安顿住所,还时常送菜送瓜给杜家。夔州刺史王崟...
杜甫的夔州家园,成了原生态“五星级农家乐”。杜甫把田园生活和当地民俗风情都写进自己的诗作。在田园劳作之后,杜甫还督促两个儿子学习诗文。他的那句“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就是在小儿子宗武生日时,写的诗歌嘱咐。尽管衣食不愁、官差无扰,杜甫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两个儿子早到了“学龄期”,只能...
唐永泰元年(765年)五月起,53岁的杜甫离开成都,辗转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于秋天到达云安。杜甫在云安养病一个冬天,次年暮春到达夔州(今奉节白帝城),贫病交加的杜甫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热情接待。当时,柏茂林身兼夔州都督、御史中丞、川东五州都防御使等多项要职,...
这是杜甫的《九日五首》其四。杜甫的故乡在长安杜陵的樊乡,那里的浐河水流清冽发白,杜甫曾经快乐地赏菊登高。现在那些伙伴还有几个在世,重阳节的欢笑又在哪里? 现在站在夔州高台上看去,只有巫峡逶迤曲折地向东流去。而终南山和长安已经是遥不可及。自己像一叶孤舟在万里之外的夔州漂泊,这样的遭遇怎能不令人伤心...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
夔州,成为继洛阳、成都之后,诗圣人生第三个主要居住地。 地处长江瞿塘峡口的夔州,山耸江涌,风光峻秀。尤其夔门白帝城古迹和三国故事,更是让杜甫惊喜不已。住在城边“西阁”,面临长江,东望夔门,环视峻岭。杜甫心情愉悦,病情舒缓不少。杜甫离开成都时,辞掉了“工部员外郎”官职。一家在夔州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不多的...
说杜甫的“幸福”生活在夔州,是纵观杜甫进入社会即35 岁后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是一种对杜甫生活的客观认知。 这样的观点似乎不大能让人接受,早在明朝,就有人给杜甫定调:“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事名。”(清道光《夔州府志·艺文志》明陈文烛《夔州府重修瀼西草堂记》)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诗圣杜甫只能是蒋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