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
到了分别时,两人相约秋天在梁园见面:“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杜甫《赠李白》)而后李白转过身,洒脱地走入云山。而杜甫则留在尘俗中,目送李白走远。他的心情肯定是既不舍,又期待的——期待李白从仙山回来,带着几株仙草,一壶琼浆,再给自己讲一讲仙界的奇遇。几个月后,两人便如约在梁宋重逢了。
按理说,两人在出身、性格、经历、观念、诗风等诸多方面都不相同,他们的诗歌很难比较出优劣高下,然而,从中唐以来,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喜欢比较两人,崇拜李白的人说李白是天下第一,杜甫的粉丝则认定杜甫是诗坛冠军。有意思的是,李白拥有“天纵之才”,属于天才型诗人,杜甫的诗名全靠后天的努力所得,这...
事实上,杜甫在青少年时期有很多地方和李白极其相似,这也是李白能吸引杜甫的地方,也应该是李白能和杜甫一起漫游的原因。他们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李白常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信“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杜甫则以凤凰自喻,“七龄...
李白与杜甫,一浪漫一现实,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他们的诗歌风格虽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共同推动了唐诗的繁荣与发展。韩愈在《调张籍》中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不仅是对李杜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高度评价。李杜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
李白虽然时有经济困难,但总体来说,他的生活水准还是比较高的。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诗歌创作和个人兴趣。而杜甫则更多地受到现实困顿的困扰,他需要不断地为生计奔波,这无疑影响了他的创作条件和心情。另外,唐朝社会的变迁也对两位诗人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仰望中国古代诗歌史星空,有两颗璀璨的星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照耀古今,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二人于744年初会于东都洛阳,分别于745年,短短不到两年,流传下来的诗篇,李白对杜甫的有三篇,杜甫对李白却有十五篇之多,且篇篇诗名中有“李白”之名,或是文人相惜,亦或是已打开文...
在很多读者心中,李白是乐观豪放的,而杜甫却是悲观阴郁的,其实这只是对李杜二人几首广为流传的诗作进行了片面理解。这样的解读是表象的,是有失偏颇的。及时行乐并非一种豁达 李白在现今的四川江油长大,传说其父是为躲避是非到此隐居的富人,不为生计发愁,常年闭门不出,过着棋琴书画诗酒花的自在生活。李白在...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