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个男人一台戏。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诗圣”杜甫也在河南一带游玩,正好此时文武双全,“高家霸王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适还在河南商丘,机缘巧合,风云际会,在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在东都洛阳,三人相见了。他们互加好友之后,有过一段浪漫岁月。4...
在这条鄙视链上,王维瞧不起李白,李白又瞧不起杜甫,更瞧不起高适。但是,杜甫又提携过高适,在写诗方面悉心传授。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高适不救李白,而选择救助杜甫。毕竟,人都活在现实之中,唐朝人也是如此,大诗人也是如此。时间回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42岁,在蹉跎多年之后,终于得到...
盛唐诗人中,李白的名气最大,交际也最为广泛,李白26岁在湖北安陆结识孟浩然,28岁在湖北武汉与孟浩然第二次相见,李白35岁时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李白44岁时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李白比杜甫大11岁,同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开封再次会面,他们还遇到了高适,三人畅谈诗文及天下大事,并同游王屋山。公元728...
三人中,杜甫是入世的,愿意做醇儒循吏;李白是出世的,他在汴宋停留的主要目的是接受道箓;高适是血性男儿,抱有强烈的用世目标,不甘沉沦下层,更不屑隐迹出世。李白与高适,毕竟相差太远,在此度同游后,再未谋面,彼此的交往不多,也就可以理解了。杜甫与高适则历经宦海沉浮,彼此想法逐渐有很大改变,随着时光...
在李白、高适、杜甫三人中,高适的个人情况,和杜甫最为相近。高适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渤海太守高洪,他的先祖中还出过建立起北齐王朝的高洋。离高适比较近的高侃,是高适的祖父,这个老爷子曾经生擒过突厥的一个可汗,最后因为功勋卓著,曾在死后被允许陪葬唐高宗李治。高适的父亲虽然官职...
人生的阅历成就了高适的命运,也造就了高适特别冷静务实的性格,这使得他和李白杜甫有了明显不同的际遇。高适可以很分明地把公务和私事分开。如果单纯聊感情,他可以和朋友千杯不醉,也可以对朋友雪中送炭,但如果想在公务中谈感情,他只会说不好意思。 重情的高适很适合做朋友,但刚毅的高适绝不会因私废公。 3...
李白和李贺属于李唐皇室的宗亲,这个身份让他们与权力无缘。高适属于勋爵的后代,他的爷爷是唐朝安东都护高侃。高适虽为勋爵的后代,但他的家到他这一代也就家道中落了,所以高适早年也是处处碰壁。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所以杜甫是一个官二代。但官二代想要找一个像样的工作,也很困难。在天宝六年唐玄宗下...
与李白不同,杜甫与高适在同游后的人生里有过多次交往。在陈尚君看来,高杜二人从初识之时,“男儿未称意,其道固无适。劝君且杜门,勿叹人事隔”的略有隔阂,到历经宦海沉浮越走越近,“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的相互同情、关心、彼此惺惺相惜,也是非常少见的。杜甫晚年多次回忆起曾经与李白、高适同游...
从时间维度来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均属“成事”之人——他们留下的诗作,历经千年而不衰;但要回到唐朝当下那个环境,确切地说,惟有高适,才是最终的“成事”之人。 这里所说的“成事”是借用现代词语,是指能把事情做成、达成预定目标之意。而要是回到唐朝,成事一词的意义应当有所变化,就李白、杜甫、...
高适,字达夫,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经关系极其要好。杜甫有大量赞美李白的诗篇,李白也称杜甫为兄弟,高适也曾经有过大量诗篇来写李白,三人曾经一起狩猎,夜晚睡在一张床上,盖着一床被子。但是就是这样曾经叱咤风云情投意合的“诗坛三剑客”又是为何分道扬镳了呢?李杜二人相识之时,李白已经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