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分别时,两人相约秋天在梁园见面:“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杜甫《赠李白》)而后李白转过身,洒脱地走入云山。而杜甫则留在尘俗中,目送李白走远。他的心情肯定是既不舍,又期待的——期待李白从仙山回来,带着几株仙草,一壶琼浆,再给自己讲一讲仙界的奇遇。几个月后,两人便如约在梁宋重逢了。
那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他的旅程中又遇见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再也不在他的诗里出现;可是一往情深的杜甫,后来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或在秦州的客舍,或是在成都和夔州,都有思念李白的诗写出来,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于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说李白“笔落...
事实上,杜甫在青少年时期有很多地方和李白极其相似,这也是李白能吸引杜甫的地方,也应该是李白能和杜甫一起漫游的原因。他们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李白常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信“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杜甫则以凤凰自喻,“七龄...
当时,杜甫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而长安所在位置正在沙丘城西南,所以李白在诗中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首诗开头即充满懊丧,显然诗人分别之后,感到十分寂寥。他对杜甫说,早知如此,就不如和你继续把酒论诗,总好过我一个人置身这小城中,每天听着秋风萧萧,看着日出日落这般无聊了。这首诗与上一首杜甫...
李白与杜甫,一浪漫一现实,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他们的诗歌风格虽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共同推动了唐诗的繁荣与发展。韩愈在《调张籍》中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不仅是对李杜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高度评价。李杜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
李白和杜甫虽都生活在唐朝,但两人的年纪却相差了足足11岁,况且两人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了。时间来到天宝三载(744年)的四月,这一年32岁的杜甫前往洛阳处理祖母的丧事,恰巧碰上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作为李白的小迷弟,...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超越了年龄、地位、性格和诗风的差异,建立在相互尊重、欣赏和共同追求诗歌艺术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纯粹的,李白和杜甫超越世俗的束缚,以诗会友,以情相交。他们共同游历、切磋诗艺、分享生活感悟,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纽带。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创作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意思的是,李白拥有“天纵之才”,属于天才型诗人,杜甫的诗名全靠后天的努力所得,这又给两人在对比上增加了一丝趣味性。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两人到底谁才是诗坛盟主仍然没有争出结果。李白(701年——762年)沾了比杜甫(712年——770年)早出生11年的缘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压过杜甫一头,...
李白虽然时有经济困难,但总体来说,他的生活水准还是比较高的。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诗歌创作和个人兴趣。而杜甫则更多地受到现实困顿的困扰,他需要不断地为生计奔波,这无疑影响了他的创作条件和心情。另外,唐朝社会的变迁也对两位诗人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在很多读者心中,李白是乐观豪放的,而杜甫却是悲观阴郁的,其实这只是对李杜二人几首广为流传的诗作进行了片面理解。这样的解读是表象的,是有失偏颇的。及时行乐并非一种豁达 李白在现今的四川江油长大,传说其父是为躲避是非到此隐居的富人,不为生计发愁,常年闭门不出,过着棋琴书画诗酒花的自在生活。李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