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别》这首诗的原文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及诗意解析如下: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了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诗意解析:首句“此地别燕丹”点出了诗人送别的地点——易水,以及这里曾经发生...
这首诗通常题作“于易水送人”,或“于易水送别”,收入《千家诗》题作“易水送别”,大同小异,都提到了“送别”。从标题来看,这的确是一首送别诗。然而通读全诗,你会发现,诗人只字未提送别之人,也没有依依惜别的只言片语,与题目沾边的就两个字“此地”,仅仅提到送别的地点,而这送别的地点还在题目里边...
《易水送别》是一首情感深沉、寓意深远的送别诗。它以史事为背景,借古喻今,抒发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现实的感慨。全诗笔调苍凉悲壮,情感深沉真挚,是骆宾王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易水送别》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歌。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此诗是他在送别友人时,途经燕赵古地易水所作,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与离别之情。 二、原文呈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
①易水送别:战国时,刺客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国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②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这里表示死别。 ③既祖,取道:祭祀了路神,就上路了。 ④高渐离击筑:高渐离敲打着筑。高渐离,燕国琴师,荆轲的朋友。筑,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
易水送别 古文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
整首诗旨在描绘自己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首先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然后,直接道出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既有送别之情,又有咏史之怀,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
《易水送别》一,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于易水送别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繁体 于易水送別 唐代: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 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