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传说是禅宗的起源,所有灯录中都有记载。但据考证,这则公案是后人杜撰的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拈花微笑”出自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然而此经没有明确的译者名字,也没有被记载在古代的经录中。很有可能是有了“拈花微笑”这个故事之后,再特地为它编撰的佛经,以印证其有所出处。事实...
这个公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禅理的透彻理解,二是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的默契。这种默契不仅体现在师徒之间,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拈花微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禅宗典故,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方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不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心灵的契合来实现的。这种默契和心灵的相通,是我...
在禅宗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公案,讲述了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禅宗的象征,更是禅的精髓所在。“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祖拈花示众,众人默然,唯有迦叶尊者...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个简单的画面,却包含了禅宗最深刻的心印。它告诉我们,真理不在远处,就在眼前;大道至简,就在平常。迦叶的微笑,不仅传承了禅宗,也为后人指出了一条觉悟的道路。当我们回望这个公案,就会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直接体认本心。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说"不立文字",因为...
"拈花微笑"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或"拈花破颜",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正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义;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其实,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
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释解】 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不出一言,两指拈出一朵金色优钵罗花来,向座下听众示意。听众不知其意,...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典故大意: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
拈花微笑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图中描绘的正是此一公案。 释尊圆寂前不久,于灵山法会付嘱正法眼藏。此时大梵天王供养金色莲花,舍身成座,请佛说法。释尊坐此宝座,手拈莲花,默然无语。面对此景,人天大众皆止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此时,佛陀开口告诉大众:“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拈花微笑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图中描绘的正是此一公案。 释尊圆寂前不久,于灵山法会付嘱正法眼藏。此时大梵天王供养金色莲花,舍身成座,请佛说法。释尊坐此宝座,手拈莲花,默然无语。面对此景,人天大众皆止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此时,佛陀开口告诉大众:“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拈花微笑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图中描绘的正是此一公案。 释尊圆寂前不久,于灵山法会付嘱正法眼藏。此时大梵天王供养金色莲花,舍身成座,请佛说法。释尊坐此宝座,手拈莲花,默然无语。面对此景,人天大众皆止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此时,佛陀开口告诉大众:“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