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或"拈花破颜",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正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义;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其实,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
释迦牟尼的潜台词是:“这是佛心,它就在你们的面前,你能看见么?我有这颗佛心,你有没有?”迦叶的微笑便是悟解。他的潜台词显得极其轻松:“太简单了!太明白了!佛心之美妙正如这朵金色优钵罗花。你有我也有。” 拈花是传授,微笑便是承认。后世禅法的授受便由此定下了总的基调...
[解析]这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佛教公案。说的是世尊与迦叶师徒之间在佛法境界上所达到的默契:世尊在说法的讲坛上,拈一些花撒向众人,在座的许多弟子都未能领会世尊的用意,没有任何反应,唯独迦叶尊者心领神会,下意识地破颜而笑。于是世尊当众传法给迦叶尊者。 公案所述的这个故事未必那么真实,但它却十分精彩地反映了...
拈花微笑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图中描绘的正是此一公案。 释尊圆寂前不久,于灵山法会付嘱正法眼藏。此时大梵天王供养金色莲花,舍身成座,请佛说法。释尊坐此宝座,手拈莲花,默然无语。面对此景,人天大众皆止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此时,佛陀开口告诉大众:“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拈花微笑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图中描绘的正是此一公案。 释尊圆寂前不久,于灵山法会付嘱正法眼藏。此时大梵天王供养金色莲花,舍身成座,请佛说法。释尊坐此宝座,手拈莲花,默然无语。面对此景,人天大众皆止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此时,佛陀开口告诉大众:“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禅宗公案略解(三):拈花微笑 有人问老和尚:佛祖灵山拈花,为何迦叶微笑? 和尚答:因为忍不住笑。 所以说,禅宗公案就像一道道脑筋急转弯题,怎么答都有理。 迦叶为什么看见佛祖拈花就笑? 你我都不会知道,为什么? 因为你我都不是迦叶,所以才会不知道迦叶为什么笑嘛! 但假如你我是迦叶,那就可以回答:“因为忍不住...
禅僧朗声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教你家老婆婆知!”关于这个公案,憨山大师《梦游集》讲过:“古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须是死中发活始得。切要在回机转位。所以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学人到此。只索转身别行一路。方不被他作障碍。”赵州上堂云:“...
禅门第一公案:拈花微笑图 规格: 145.7×272.7 cm 1897年菱田春草绘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拈花微笑被称为“禅门第一公案”。图中描绘的正是此一公案。 释尊圆寂前不久,于灵山法会付嘱正法眼藏。此时大梵天王供养金色莲花,舍身成座,请佛说法。释尊坐此宝座,手拈莲花,默然无语。面对此景,人天大众皆止默然,唯有...
因此“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就成为禅宗的典范“公案”。公案,本意为官府中判决的案例。禅宗的“公案”,是禅宗为追求真理、体悟生命意义而创造出的最独特的思想形式。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修行的思考参照。这种言行记录犹如威严的布告,又可供研究、启发思想,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故称“公案”。“...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则公案是说:灵山会上,世尊拈着一只金色优钵罗花,眨眼扬眉,示之于会上大众。大家都茫然失措,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