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拼音:yǐ dé bào yuàn)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老子《道德经》。“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用恩惠回报仇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或曰:...
以德报怨,成语,注音:yǐ dé bào yuàn,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净,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完全...
成语 报怨以德 繁体 報怨以德 拼音 [ bào yuàn yǐ dé ] 怎么读 解释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近义 以德报怨 反义 恩将仇报、以怨报德 字数 四字成语 热度 生僻【报怨以德】近义词是什么(1个) 以德报怨 【报怨以德】反义词是什么(2个) 恩将仇报 以怨...
以德报怨 yǐ dé bào yuàn 成语解释: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成语出处: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出自《论语宪问》的句子。《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63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
德以报怨 dé yǐ bào yuàn 同“以德报怨”,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论语·宪问》。成语名称 德以报怨 解释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仁德回报仇怨。成语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即如果所有的怨恨都以德来回报,那么对于那些对我们有恩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报答呢?这一道德困境揭示了“以德报怨”观念的局限性。孔子对此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认为,对于怨恨,应当以正直、公正的态度去回应,而不是无原则地宽容;而对于...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译文:很大的仇怨虽经调解,总还是留有余怨,用德来报答怨恨,怎么说得上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呢?因此,有道的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回答意思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孔子曰:十四、宪问篇 1、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国家太平时,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时,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2、邦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