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成语,注音:yǐ dé bào yuàn,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净,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完全...
以德报怨 yǐ dé bào yuàn 成语解释: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成语出处: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在这里仍然是希望统治者与民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诸侯和贵族们对待百姓适当要宽容,而不要斤斤计较。贵族们要看到百姓出现的错误,那些是可以宽容的,就尽量宽容;而这种宽容不是以德报怨,而是正确地给与他们生存的条件;也不是对百姓无边的放纵,而是给与他们良好的休养生息的条件。哪一个百姓犯的错误,也是记...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②,无德司彻③。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④。 【注释】 ①左契:债权人所持的契约。古代以竹木简为契约,分左右两片,债权人执左片,故称左契。 ②司契:古代贵族所用的管账人。 ③彻:是周代田税法,指十一税。 ④与:给,赠。 【...
报怨以德 繁体 報怨以德 拼音 bào yuàn yǐ dé 【报怨以德】的意思和解释 【报怨以德】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以德报怨」。见「以德报怨」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以德报怨」之典源,提供参考。 #《论语.宪问》1>或曰:「以德2>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3>,以德报...
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本质上是对人际互动与社会治理的理性平衡。这一主张反对无原则的宽容,强调既要维护公平正义,又要珍视善意回馈,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 一、孔子的立场与内涵辨析 “以德报怨”的提法在《道德经》中曾有体现,但孔子...
有人问孔子:“您觉得以德报怨这种做法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如果以德报怨,那又以什么报德呢?”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支持“以德报怨”,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这里的“直”是“公正无私”的意思, 孔子主张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仇怨,对于他人施加于己的恶行,要回击,但不能过激。纵观历史,孔子的“以直报怨...
因此,笔者认为,“报怨以德”中的“怨”,当指怨恨的意思,其心中不满或愤恨的程度,比仇恨要浅、要轻,故不应包含杀人伤身、君父之仇等内容,其所指应为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或欺辱而引起的内心的明显不满。 二、“报怨以德”中的“德”指通过修行所得之结果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为无为”,第一个“为”是动词,“无为”是一种状态。意思是,以顺道的状态行动,做事不干扰万物的本源脉络,从平淡、寻常处体会甘味。大从小处生发,多从少处缘起,用德行去处理恩怨。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一种状态。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也有解释为大来源于小,多来自于少。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这些虽然个别有差异,但总体意思差不多。报怨以德,即以恩德对待怨恨。这句有人认为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这里似乎念不通,但其实放这里也说得通,以少为多,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