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明夷待访录·原法 黄宗羲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乱;此三代...
出自《明夷待访录·原臣》。【译文】因为天下这么大,不是一个人能治理得了的,而应该大家分工来治理。七、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自《明夷待访录·原臣》。【译文】我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不是为君主,是为了万民,不是为了君主一姓。八、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
艾儒略(1582~1649年)、汤若望(1591~1666年)等西欧耶稣会士自明代万历以后在中国传教,并带来若干西方文化,但限于科技知识和天主教教义,故成书清初的《明夷待访录》的政治理念全然是本土文化产物,从其思想内涵、范畴体系到术语使用,都是中国化的。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清康熙二年(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名,其爻辞有:“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不言”,“箕子之明夷”。箕子被商纣王囚禁,武王灭纣后,箕子获释。“明夷”是比喻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是等待明主来访顾启用。黄氏在《题辞》中说:“...
因此在《明夷待访录》中可以看到,黄宗羲对于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具体制度设计的构想。例如,在谈到具体政治制度结构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指出,明代政治秩序的破坏,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罢相开始的。他在分析了君相关系之后,提出了重新建立宰相制度的具体设计。因为在他看来,宰相在传统政治结构中发挥...
“待访”的说法则来源于周武王访问殷商遗臣箕子,箕子陈述了治国的方略而为武王所接受。本书既名“待访录”,那么作者究竟想要“待”谁人之“访”,立刻就成为一个问题。一种说法认为,身为明遗民的黄宗羲,其实是在等待着清朝君主的来访。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乾隆时候的全祖望表示过赞同,后来章太炎、陈寅恪等也持...
明夷待访录【古籍精品原文】《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
清朝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著 大 中 小 财计一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废金银乎? 古之征贵征贱,以粟帛为俯仰。故公上赋税,有粟米之征、布缕之征是也,民间市易,《诗》言“握粟出卜”,《孟子》言“通工易事,男粟女布”是也。其时之金银,与珠玉无异,为馈问器饰之用而已。 三代以下,用者粟帛...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著作,它是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著。这部书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分析现实、思考未来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首先,《明夷待访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危机。黄宗羲认为,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文化是导致社会矛盾...
明夷待访录译文 明夷待访录置相译文明代朝纲混乱是从高皇帝罢免丞相开始的。 推究作君主的本意,就是用来治理天下的。君主一人不能完全胜任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设置百官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这些百官就相当于是君主的分身。孟子说:“天子是一级职位,公是一级职位,侯是一级职位,伯是一级职位,子男同为一级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