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佛教僧人法庆以弥勒信仰创立大乘教、梁武帝大通元年(527)佛教居士傅翕以弥勒信仰创立弥勒教以来,弥勒信仰在此后的千年流传过程中,一直是中国民间宗教的思想核心。其中,元末白莲教的彰显与弘传,明中叶无为教、黄天道、东大乘教的继承与...
弥勒信仰的传播和发展也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弥勒信仰最早起源于印度,并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在佛教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弥勒信仰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弥勒信仰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弥勒信仰在印度文化中的传播和发...
弥勒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弥勒于兜率天宫的情景为上生,在娑婆世界的情景为下生,弥勒的信众希望死后往生兜率天宫听弥勒说法。西北印度以及中亚流行狂热的弥勒上生信仰。刘宋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是弥勒上生信仰的唯一经典。在公元二世纪左右开始形成于西北印度,成文于五世纪前后。沮渠京声游学...
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大类。上生信仰的主要典籍是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讲述了以往生兜率天净土为中心思想的故事,兜率天里住着被预言为释迦灭后成佛的弥勒菩萨。
提及弥勒信仰,首先需要走进奉化的非遗文化——布袋和尚传说。布袋和尚是唐末五代著名僧人,他生长于奉化长汀村,出家圆寂于奉化岳林寺,当过奉化裘村岳林庄庄主,曾在雪窦寺讲经弘法,肉身葬于奉化市区封山之腹。布袋和尚传说,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至宋代开始流传,经元、明、清、民国以至新中国发展丰富,成为家...
从印度石窟到敦煌壁画:《弥勒信仰》如何破解千年佛缘密码?一、**核心思想:一部跨越三千年的精神迁徙史** 《弥勒信仰》以"未来佛"弥勒信仰为棱镜,折射出亚洲文明交融的隐秘路径。作者高田修通过**"信仰传播三定律"(在地化重构、符号化增殖、权力化共生),解构了佛教史上最特殊的救世主信仰体系。书中揭示:弥勒...
是故,救世主信仰与弥勒信仰皆非凭空而降;其产生、发展、流变过程必然存在一定之基础与条件。所谓“内因外缘”:“无望于现实”与“期待被救赎”是大众产生“未来救世信仰”的共同心理基础(内因);至于外缘:在信仰尚未形成“具象”的岁月里,许多文化元素在不断往来中是容易传播的。所以,两种信仰有着共同的发生基础...
弥勒信仰的两大派别 🌸中国佛教的弥勒信仰分为两大派: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上生信仰者相信弥勒菩萨现在就在兜率天说法,他们希望通过修行,能够往生兜率天。下生信仰者则相信弥勒菩萨将来会下生到人间,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救渡众生。 上生信仰的代表人物 🌟上...
“须弥山”名称的由来及“弥勒信仰”的兴盛 须弥山名称由来 「须弥」是梵文Sumeru 的音译。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指出宇宙(法界) 有无量星体(世界)。《世起经》记载,世界是先有物质,才有生命,而世界则由风、火、水、地四种要素(四大)组成。世界最高是须弥山,最下层是风轮,跟着是水轮、金轮和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