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耳末系或巴耳末线是原子物理学中氢原子六个发射谱线系列之一的名称。巴耳末系的计算可以使用约翰·巴耳末在1885年发现的巴耳末公式- 一个经验式。 来自氢原子所发射的光谱线在可见光有4个波长:410纳米、434纳米、486纳米和656纳米。它们是吸收光子能量的电子进入受激态后,返回主量子数n等于2的量子状态时...
巴耳末系是指氢原子从n=3、4、5、6…能级跃迁到m=2能级时发出的光子光谱线系,因瑞士数学教师巴耳末(J.J.Balmer) 于1885年总结出其波长通项公式(巴耳末公式)而得名.巴耳末公式为1/λ=R*[1/(22)-1/(n2)].R为里德伯常量,R=1.097×107m-1....
巴耳末在巴塞尔大学兼课时,受到该校一位对光谱很有研究的物理教授哈根拜希的鼓励,试图寻找氢光谱的规律,终于在1884年6月25日在巴塞尔公开发表了氢光谱波长的公式(巴耳末公式),后刊载在1885年《物理、化学纪要》杂志上。 巴耳末开始研究工作时,可见光区域的4条氢谱线已经过埃姆斯特朗等人大量较精确的测定,紫外区的...
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系是指氢原子从n=3、4、5、6…….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发出的光子光谱线系,因瑞土数学教师巴耳末于1885年总结出其波长公式(巴耳末公式)而得名。巴耳末公式为: 1/ (λ )=R( 1/ (2^2)- 1/ (n^2)),其中λ 为谱线波长,R为里德伯常量,n为量子数。则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系谱线...
巴耳末谱线 巴耳末谱线,sériedeBalmer。巴耳末谱线系 巴耳末开始研究工作时,可见光区域的4条氢谱线已经过埃姆斯特朗等人大量较精确的测定,紫外区的10条谱线也在恒星光谱中发现。但是,当时这些数据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巴耳末首先否定了把谱线类比声音的做法,而从寻找可见光区域4条氢谱...
巴耳末跃变 巴耳末跃变是天文学名词。对于极早型星的连续光谱的性质,如巴耳末跃变、可见区和紫外区的梯度……要去加以测定,须先知道星际吸光的规律;反过来说,要想决定这个规律,就须预先明了星的那些固有的性质.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将要说明怎样解决了这个困难。
巴耳末其中最早发现的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波长如下:Hα=656.3nm(红光),Hβ=486.1nm(绿光),Hγ=434.1nm(蓝光),Hδ=410.2nm(紫光).当N>7时,发出的是紫外线.有四条属于巴耳末系的光为可见光,其他的都是紫外线,相关推荐 1巴耳末系都是可见光吗巴耳末于可见光的关系是什么,或者与无线电波波谱中与哪些...
巴耳末长期研究原子光谱线,1884年6月25日,在巴斯勒自然科学协会的演讲中,他公布了一个关于氢光谱波长规律的经验公式。同年发表在当地的一个刊物上,1885年又刊载在《物理杂志》。发表的公式形式如下 其中H表示氢原子光谱线的波长,h=3645.6×10-7mm,n=2,m=3,4,5,…等整数,这就是有名的巴耳末公式。由此计算...
巴耳末经验公式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物理学贡献,它最初由1885年的瑞士数学教师巴耳末提出。这个公式,以数学表达式形式1/λ=R[1/(2^2) - 1/(n^2)]呈现,其中λ代表谱线的波长,R的值为1.1×107m-1,是一个基础常数。n的取值为3, 4, 5等,表示原子能级的量子数。巴耳末公式在原子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