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的象征。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现在,随着这些宣传画的引导,重返那段热血沸腾、激情四溢的岁月,去追寻那些属于我们中国的荣耀印记。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历史篇章,感...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回望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新中国建设初期。这是一段关于奋斗与梦想的历史篇章,照片中的每一位工农兵,以他们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共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建设图景。他们或挥汗如雨于田野,或忙碌于工厂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银幕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工农兵形象。 在今天“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不妨选择其中的50位,再来重温和回顾一下吧。借此祝福所有劳动者们——节日快乐! 上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在电影《李双双》中扮演李双双。 昔日长影厂著名演员李亚林,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工农兵学员只招收了七届,从 1970 年第一届开始,1976 年第七届结束,共有 94 万人被推荐上了大学。推荐上大学模式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宣告谢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对这 94 万工农兵学员来说,后面的影响却经久不息。推荐上大学模式主要看人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
工农兵大学生,是1970年6月27日经中央批准开始试行。主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制缩短为2至3年,工农兵学员学习期间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因此部分工农兵学员在学校期间,还...
在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将红布包好的大印交给了一位普通农民——王次淳。毛泽东对着台下群众说:“这位就是你们的县长,叫王次淳。前几天还在地里挑大粪,过去的泥腿子今天要当县长啦。如今农民当县长,这可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大喜事哟!” 在大会上,当选县长的王次淳发布了布告,庄严地盖上了工农兵政府的大...
当年的“工农兵上大学”,是在“文革”特殊年代,采取的从实践中选拨人才,由当地群众和单位组织推荐上大学的一种探索,它消除了单纯由考试分数录取制度的弊端,并非无有其现实、进步意义。1972年至1976年,全国共招工农兵大学生94万人,实践说明,他们毕业后大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分子,在才干和能力上丝毫不比后来考试录...
兵团工农兵是指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团员、干部以及下基层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的青年志愿者。这个群体在新疆的土地上,为了稳定边疆,奋斗在了生产和建设的战场上,是新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兵团工农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参与农村生产劳动,肩负着农业生产、中药材种植、水利工程、畜牧业、渔业、林业和草原...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各电影制片厂开始恢复拍摄故事片。那时虽然国产故事片数量不多,但影片上映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都不小,其中三部工农兵题材的影片火爆一时,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你还记得吗?农村题材的影片《艳阳天》1973年,长影拍摄故事片《艳阳天》,该片根据浩然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1956年,东山坞...
工农兵,是工人、农民和士兵三个词的合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代至1970年代多次的政治运动中,这三个阶层被认为是最彻底的无产阶级,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具有革命先进性的阶层。在政治运动的宣传中作为正面褒扬的角色出现,和地富反坏右作为对立,因为常用而成为习惯用语。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