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员这一称谓,是指1970年至1976年被推荐上高校的大学生。由于推荐来源主要限于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因而这一批大学生被称作工农兵学员。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实验。虽然持续了10年,只招生了七级学员,大约95万人群,却影响着中国之后几十年,而...
综上所述,七十年代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身优秀为条件的。政治素质、实践经验和群众基础等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对优秀人才的特定定义。然而,这一选拔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看待“工农兵学员”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
熊段长当时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这次你一定得去!这机会,可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熊段长平时咋咋呼呼,但在推荐读书这件事上,还是为大家着想的。正规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名额竞争太激烈,不如踏踏实实上工人大学。这次车间有四个名额,我和几个哥们顺理成章地报了名。其实,所谓的“721工人大...
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并非为了享受优越条件。其中一位名叫老王的学员,入学前从事锅炉工工作。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他白天参加课程学习,夜间则在锅炉房继续钻研知识。当被问及为何不回宿舍休息时,他解释道:"锅炉房温度适宜,能够节省电费开支。"凭借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和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老王最终以杰出成绩完成...
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产物,只存在于1970年至1976年,总共招了六届,全国共招收约94万人。大学生是高校正常办学所招收的学生,除了1966年至1976年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中断招生,其他年份高校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招收大学新生。2,招生办法不同 招收工农兵学员实行的是推荐制,就是“群众推荐、...
1970年代的中国,工农兵学员和“七二一工人大学”曾被寄予厚望。可几十年后回头看看,这段历史留下的,竟成了一场“笑中带泪”的回忆。文章的主角亲历了那个特殊年代,他从工厂的车间走进了工人大学的课堂,还以为能借此改变命运,却发现,所谓的“培养接班人”,不过是一个时代的折腾。他的经历,就像一场荒诞剧...
第一篇:工农兵学员39位杰出人才群体 工农兵学员39位杰出人才群体 工农兵学员39位杰出人才群体 编者按:“文化大革命”中,大专院校共招收了七届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毕业后70%回其原来所在的厂矿、市县、部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由国家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机关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他...
刚入北大时中文系的工农兵学员没有分专业,国庆游行后的十一月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划归北大中文系(人大那年没招生,只过来教师)。中文系采取学员自愿的原则,分成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报文学专业的有五十多人,大多数是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同学。其余的近百人报了新闻专业(多数人认为学好文章写作,再回报社会,实用。
毕业后,工农兵学员们基本上都回到了之前的工作单位。他们里头,有的在工厂里混成了技术大拿,有的回了农村,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发家致富,还有的直接在部队里挑起了大梁。尤其是医疗这块儿,不少工农兵学员后来都成了医院里的行家里手,有的当上了科室主任,甚至还有的坐上了院长的交椅。这些人啊,真的是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