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大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推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其核心是通过非考试途径选拔工人、农民和军人进入高校学习。这一制度自1970年正式实施,至1977年恢复高考后终止,共培养了约94万学员,成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独特的群体。 一、历史背景与政策起源 该制度源于1968年...
那些嘲笑工农兵学员“水平低”的人应当明白:衡量知识分子的标准不应仅仅是论文数量,更应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如今,当我们看到嫦娥探月团队中的工农兵学员后代、北斗导航系统中的工农兵学员传人时,我们更加坚信:那种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教育基因已经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回望,工农兵大学教育就像...
工农兵大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形式,其含金量需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综合评判。从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来看,它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但受现代学历认证体系变化的影响,其实际应用价值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历史价值与社会定位的特殊性 工农兵...
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
承认其大学普通班毕业或专科毕业学历。意思就是,学历与工资定位,本科算专科,工资相应降一个档次。工农兵大学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特殊时期的产物,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试错”教训。
1970年,国家批准了两所大学提交的《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该报告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同年8月,以清华、北大为试点的工农兵上大学正式拉开帷幕。两年后,全国大面积推行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制度。1970年第一届,1970年9月至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1972年第二届,...
工农兵大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大量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出现了大批渴望学习知识的青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接班人,工农兵大学...
工农兵大学是指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军人参与并主导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工农兵阶级的重视,旨在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工农兵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了迅速提高工农兵阶级的文化素质...
这是文革时期的旧称呼,“工农兵大学生”(又称“工农兵学员”),特指在文革期间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群体。1968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规定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这种学制和教学模式逐步向全国的工矿企业推广。19...
以目前新当选的中共二十大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例,在七人中就有五人有知青下乡的经历(习近平、赵乐际、李强、蔡奇、李希),而有三人是当年上的工农兵大学和由组织推荐上的大学(习近平,1975年被荐上清华大学;王沪宁,1972年被荐入上海师范大学;蔡奇1975年被荐上福建师范大学)。如果再查查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中的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