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笃”是指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维持清静和笃定的状态。 ‘守静笃’的字面解释 “守静笃”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字面意思上,“守”表示坚守、保持,“静”指的是内心的清静与安宁,“笃”则是坚定、不变的意思。因此,“守静笃”可以理解为在...
“静”,指内心之平静安宁,无波澜起伏。“笃”,意为厚实、专一,强调坚守内心之宁静,不为外物所动,始终如一。 综上所述,“致虚极,守静笃”之译文为: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保持内心宁静专一而不动摇。此言旨在教导人们如何修炼内心,达到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之境界。
“致虚极,守静笃”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和相通之处。例如,《文始》、《清静经》、《圆觉静》等经典都强调了清静之道的重要性,提倡通过修炼达到心灵的虚静状态。而《庄子》中的“逍遥游”思想也与“致虚极,守静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
“笃”,是否会有竹马的会意?小孩子骑竹马走得慢,或者是马因为驮着竹子、草而行走缓慢呢?关于这一点已经不可考。读音为“dǔ”,是否是因为马在行走时,马蹄会发出“dǔ dǔ”的声音呢?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道德经》说虚要达到极处,静要守到彻底。虚的终极为空,是为空虚。静的作用为安,...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极,守静笃。”此言之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无尽的奥秘。追求“虚”的境界,需竭尽全力达至那...
书法家李太平书法:“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的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出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思想中的一句重要论述,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尽力使心灵的虚寂...
“守静笃”,就是安静到极端的程度,安静到非常稳定的程度。什么叫高境界?安静,比任何人更安静。谁安静到特别稳定的程度,特别深的程度,就容易发生微妙的变化。 “致虚极”,就是把身上、心中所有的东西都放空了,干干净净的状态,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请想一想,平常...
坦然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天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遇危险。解读:致虚极,守静笃。致,达到的意思。虚,形容人的心灵空明宁静。极,是极致、极点的意思。守,保持、坚守。静,寂然不动,清净之意。笃,笃定。“致虚极”,就是虚掉心中的执着和杂念。允许生命中任何事情的发生,...
修行之道:致虚极,守静笃 在《道德经》中,老子告诫人们“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修行的方法。道家常用“清”和“虚”这两个词来形容境界,其中,“清”代表境界的纯净,而“虚”象征着境界的空灵,二者异曲同工。通过将心灵空灵至极,以及持守内心的宁静和坚定,我们能够实现一种修行的境地。黄龙禅师以一...
致虚极,守静笃(dǔ)虚极是个什么概念呢?应该是彻底的虚空,抛掉思想杂念,尤其是个人欲望,保持内心澄澈,无我利他。注意这里与打坐静修并非一个意思。这里是说内心能保持清净,而打坐只是仪式上的清静。老子的更高智慧在于保持入世的清静,而非出世的清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不断生长,我从中观察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