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笃”是道家思想中关于内心修炼的核心概念,指通过保持内心的清静与坚定,达到超越世俗纷扰、与自然规律相契合的境界。这一理念强调内在的平静与专注,既是一种哲学智慧,也是修身养性的实践方法。以下从哲学内涵、实践意义及现代启示三方面展开解析。 一、哲学内涵:道家内修与“天人合一...
“守静笃”中的“守”是保持的意思,“静”是平静,“笃”是专一、坚定。合起来就是要坚持保持内心的平静。老子认为,只有内心平静,才能观照到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纷扰和烦恼。有人会因为一句闲言碎语而心烦意乱,有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怒火中烧。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
“守静笃”的意思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功夫之一,出自《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守静: 让心保持安静、平静的状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 笃: 表示守静的程度要深厚、坚实,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达到深入骨髓的境地。 达到境界的困难: 人的心容易被各种杂念、欲望所牵引,难以真正安定下来。因此,老子在提出“守静笃”...
笃,笃定。“致虚极”,就是虚掉心中的执着和杂念。允许生命中任何事情的发生,也允许他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对人对事都不执着,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守静笃”,精神集中,心无旁骛,守静守到很笃实的程度。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虚:空,使...空,就是说,让心灵放空,空到什么程度——极致 只要还有一点牵挂,有一点执着,有一点念想,都不是极致,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感官都要停止活动,停止辨别,停止思考,停止对外界做出反应,心里,意识里,只要出现一个念头,就马上让它停止,直到一念不生。守静笃:笃,...
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栽了跟头才明白忍耐是人生智慧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外界的影响,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老子当年写《道德经》好辛苦,用毛笔在一个个竹片上,一笔一划地写,如果没有一种虚和静的忍耐精神,又怎么能让他的思想流芳千古。适...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极,守静笃。”此言之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无尽的奥秘。追求“虚”的境界,需竭尽全力达至那...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是道家哲学中对于“道”与“常”的深刻阐述,充满了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洞察与智慧。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逐句解释: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灵空寂无物的极致,保持清静到极点。这是修炼内心、达到无为境界的基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通过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修行之道:致虚极,守静笃 在《道德经》中,老子告诫人们“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修行的方法。道家常用“清”和“虚”这两个词来形容境界,其中,“清”代表境界的纯净,而“虚”象征着境界的空灵,二者异曲同工。通过将心灵空灵至极,以及持守内心的宁静和坚定,我们能够实现一种修行的境地。黄龙禅师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