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体可参考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现《孟子二章》已修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原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
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这部儒家经典,其标题为后人所加。该文巧妙地运用了举例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逐层深入地探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深刻主题。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荐,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选拔,管夷吾被提拔于士卒之间,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百里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shēng yú yōu huàn ,sǐ yú ān l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忧患使人发愤图强,因能得生。安逸使人好逸怠惰,因而致死。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分句。成语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
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要奋发图强;一个人若安逸享乐,没有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能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就消沉绝望,就如同立于坍墙之下,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孟子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在提醒人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