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
同类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 达则“有为”,穷则“无为”——《子路、曽...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态度谦和又亲切,会衷心的对学生予以肯定从“___,___”。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查看答案 上一题 [填空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他会耐心地诱导学生,但当学生有... 下一题 [...
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答: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问: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曽皙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活动一 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四个学生各自的志向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
3.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思考:两篇文章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3.①《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 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
8.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表现得稍有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孔子强调“礼治” “为国以礼” ,注重谦让;孟子强调“仁政” ,希望君主“发政施仁” 。 一个侧重“礼” ,一个侧重“仁”。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反映出孔子对弟子平时的思想动态和抱怨了如指掌。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写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
名句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