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
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活动一 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四个学生各自的志向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
3.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思考:两篇文章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3.①《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 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
8.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表现得稍有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孔子强调“礼治” “为国以礼” ,注重谦让;孟子强调“仁政” ,希望君主“发政施仁” 。 一个侧重“礼” ,一个侧重“仁”。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反映出孔子对弟子平时的思想动态和抱怨了如指掌。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写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
名句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
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材料一中表现得稍有不同。不同体现在哪里?并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概括。(3分)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①孔子侧重“礼”,孟子侧重“仁”。②孔子强调“礼治”,“为国以礼”强调国家要用“礼”来治理。③孟子强调“仁政”,“...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 ?___。” (3)《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句是:___ ,___ 。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