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盗鸟事件,发生于1999年2月初,当时犹他布兰丁恐龙博物馆馆长斯蒂芬·赛克斯在位于图桑的世界最大的化石市场,买下了他认为非常具有科学价值的一块化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古盗鸟标本。“古盗鸟事件”作为古生物研究史上一件非常尴尬的事件,不仅在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当中,甚至在普通大众当中也造成了不小的...
然而在古盗鸟化石被辗转外流至境外化石交易市场之前,国内已有学者见到过古盗鸟的标本,并在观察中发现了“拼接”的嫌疑,随后拒绝了对该化石的收购,同时告诫卖方不要再继续去拼凑这样的“假化石”来混淆视听。或许古盗鸟化石的持有者只是为了卖个好价钱,古盗鸟化石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这块动物化石以它“鸟身龙...
就在一切似乎要尘埃落定时,我国古生物学家徐星先生在辽西发现了这件化石下半部分的另一面,证实了这件化石是拼接化石。🕊️ 虽然“辽宁古盗鸟”事件成为了古生物界的一大学术丑闻,让鸟类恐龙起源说再次受到挑战,但组成“辽宁古盗鸟”的燕鸟和小盗龙并没有使鸟类恐龙起源说被证伪,反而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学说的证实...
下面的古盗鸟“化石”的碎片归属和拼接过程。即使在化石造假的常用手段中,古盗鸟的造假过程也属于“高端”的了。在缺少专业仪器设备的帮助下,仅凭肉眼分辨难度很大。因此在整个事件风波中,唯有经验丰富的化石修复技师和研究学者在第一眼接触时看出了些许端倪。
在中国辽宁辽西的群山之间,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层历经亿万年沉淀,静静诉说着生命演化的奥秘。这片土地曾出土中华龙鸟、尾羽龙等惊世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然而,1999年一个看似偶然的发现,却让科学界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辽宁古盗鸟事件”。1999年2月,美国...
这一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文章中插入的复原图来看,说它是恐龙可又不怎么像,说是鸟也极为牵强,当时发表这篇文章的作者给它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但是仅仅过了两年,这项令美国专家引以为傲的重大发现就被推翻了,中国专家发现的另一块化石和“辽宁古盗鸟”的尾巴对上了。
可以说这两种古生物都极具研究价值。这个“辽宁古盗鸟”的假标本如今已经回国,摆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标本馆里,虽然它只是一个声名远扬的“赝品”,但是由于它组成的两部分也很有价值,所以依然摆在了展示厅中,供来往的游客观赏,也给世人以这样的警醒:研究工作,在下结论前千万不可马虎,不然是会闹笑话的...
又如,2000年2月,日本大阪一展览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商谈计划在大阪举办中国发现的“带毛恐龙”化石展,“辽宁古盗鸟事件”发生后对方要求取消辽宁的展品。国际著名的科学刊物《自然》或《科学》对中国产出化石之发表都声称将持更加严谨的...
居里建议古脊椎所派我去研究古盗鸟标本,但因国内工作繁忙,未能实现。居里在看过标本后发现疑点,但未告知斯隆。《国家地理》杂志在此次事件中依赖了居里的专家意见,审稿程序似乎并未像往常那样严谨。8月2日,居里、赛克斯夫妇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蒂莫西·娄会面,娄通过CT扫描发现化石可能存在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