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如果统治阶级所喜欢和所讨厌的和天下百姓一样,这样天下百姓还不归拢拥护的事情,从古至今还没发生过。这是陆贽给唐德宗的建议和忠告,叫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得民心。2、出处:《资治通鉴》《陆贽论审察群情》3、原文: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乱之本,系于人...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实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通过学习而能自己知道的,不去请教他人而能自己通晓的,从古到今没有这样的事。 赏析 王充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他把获知的途...
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
古者指的是古代的人,以前的人,也就是孔夫子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就是指以前的人。这里提到一个字叫民,民也就是普遍的大众的人。这里的疾就是毛病,问题,以前的人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今也或是之亡也’,也是助词语气,相当于我们今天讲话,今天的人啊!或许连这些毛病和问题都没有了。我们看这句话很有意思,本来...
之: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
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
《孟子·公孙丑下》载:“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大夫焉,必求龙(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兼以为贱,故从而征之。”这反映了( ) A
古人为物,皆守造物之义。器以致用,格物雅怀。为砚者亦如此,师承古制,斫以文心,知其曲直有度,形制有法。在道德理性和文人操守之中,追求朴素,崇尚自然。使所制砚台『润涩相兼,浮津耀墨』。在与古为新之中,品格自身,尽达审美臻境。| 格 古 怡 情 知 者 创 物 | 制砚者子安燕闲清居,怡...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___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唐太宗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吸取隋亡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出自:唐代 韩愈 《师说》《师说》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