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五脏大小补泻方的组方原理尽在气味的变化,故《辅行诀》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用气味扶正祛邪,其理朴素无华,而颠扑不破,是古中医的本来面貌。自“八佾舞于庭”的时代开始,古中医的精髓逐渐失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重视表面文章而忽...
古中医看病,其实并非一定要遵循现代中医所强调的望、闻、问、切四诊和参。在古中医的实践中,望而知之被视为神,闻而知之被称为圣,问而知之则是工,切而知之则为巧。这些术语体现了古中医对医者不同层次能力的划分。望诊,作为古中医最高境界的诊断方式,远非现代中医所理解的观察面色、舌苔等表面现象那么...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古中医科,目前共有医生上百名,这里不仅收录了医生的简介,专业擅长等执业信息,其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古中医科多位大夫还开通了在线问诊,电话问诊,门诊预约加号(挂号)等服务,共计帮助患者上万人,累计获得患者感谢信和评价信息近千条,告诉广大患者南方
古中医就是四圣(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理论为准绳的医学体系,更以仲景为代表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典型。而四圣理论,也是后世所有衍生出来的中医各家门派的祖师爷。自学中医,是学这些后世的各家门派,还是学他们的祖师爷?中医不是经验与偏方,是有系统的理论,学...
古中医的经方配伍,是一种深奥的学问,它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周易象数之学的应用。经方,是指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代表性和规范性的方剂,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方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而配伍,则是指根据病人的...
在中医用药的众多法则中,凡例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解利伤风时,以防风为主药,这是因为防风味辛,有发散风邪的作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辛甘发散为阳”,防风正符合这一原则,因此被尊为君药。同时,甘草和白术作为辅药,帮助防风发挥药效。对于伤寒的解利,则以甘草为君药,因为甘草具有甘甜的性质,...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医药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黄佩新先生,作为古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仅继承了这一宝贵遗产,更在实践中发扬光大,为中华医学文化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黄佩新先生,1954年生于江苏,自幼便沉浸在中医的浓厚氛围中。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中医...
古中医解读伤寒六经明理寻根篇 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