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又名叔孙何 (?~约前194),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汉族,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人物生平 叔孙通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叔孙通虽因“谄媚”而被众人诟病,但这些在他眼里都属于“小忍”,所以他从不将这些闲话放在心上。但若涉及到朝纲、人伦道德等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他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定的。比如“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立马上书劝谏刘邦,动之以吕后与刘邦的糟糠之情,晓之以...
叔孙通回到居舍后遭到一群儒生的嘲讽,叔孙通告诉他们自己差点逃不出虎口,然后逃回薛地,投靠了项梁,辗转投靠过楚怀王、项羽,最后率人投靠刘邦。 叔孙通阿谀秦二世的做法在当时就不会被理解,他回到居舍就被儒生讽刺“先生说了什么阿谀的话”,更何况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文死谏,武死战”,后世对他这种做法更不会有...
于是叔孙通就去今天的山东找当地儒生来协助自己制定朝仪。然而他名声并不好,他找到的人当中有两个人当面骂他是反复小人,拒绝跟随他。司马迁特意记载了他这次被骂,可见这位史学老祖宗也是有意要让他出丑啊。但还是有三十多人跟着叔孙通来到了繁华长安。经过讨论、制定和演练,他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朝仪,这就差不...
叔孙通敏锐地意识到,刘邦是一个能够实现理想的领袖,于是毅然转投刘邦,并举荐了许多勇武之士。这一举动,不仅为汉朝的建立贡献了力量,也为叔孙通赢得了刘邦的信任。刘邦对叔孙通的能力十分赞赏,将他视为不可或缺的谋士。刘邦统一天下后,称帝建立汉朝,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秦朝制度的废除。尽管刘邦对秦朝的仪法...
一直以来,叔孙通都是被同事甚至他的弟子们所鄙视的。 但最终,他用长时间的等待及非常突出的专业能力证明了自己。 叔孙通是在一次朝会上自己把自己给搞臭了。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燃起一把大火,火势迅速蔓延,秦二世召集众博士官一起商议对策。 大部分博士的建议都是:“请陛下立即发兵,灭之”。 但胡亥却以“大怒...
叔孙通是一个儒家学者,因为学问做得好,在秦朝被征诏为官,给皇帝当高级顾问。后来,叔孙通看透了秦朝的腐败,离开了朝堂。在秦朝灭亡后,叔孙通又辗转在各路起义军之间,前后换了将近十个主公,最后跟随刘邦一直到汉朝建立。后来,叔孙通受到刘邦的重用,为汉朝制定了第一套礼仪制度。这样一个“叔孙通”,在...
叔孙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善于变通。1)叔孙通为大汉设礼仪,让刘邦体会到做皇帝的快乐 据《资治通鉴·汉纪三》公元前202年,天下已经统一,但在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刘邦对此很讨厌。揣摩准了刘邦想法,叔孙通就自告奋勇提出要建立一套礼仪制度来约束大家,得到刘邦同意后,叔...
于是便召见了叔孙通等三十多位博士儒生询问对此事的意见。听说秦二世胡亥亲自征询建议,博士儒生一个个受宠若惊,激动不已。秦二世胡亥问道:“听说从楚地征集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有什么看法?”绝大多数博士儒生走向前去说:“做臣子的不...
叔孙通,薛县(今天的山东滕州)的人。秦朝的时候因为精通经术而被朝廷征召入朝,任用为待诏博士(因才能被朝廷征召至京城,等待正式任命的人,这个职位并不是实职,因此并没有正式俸禄,一般由朝廷发给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几年后,陈胜起兵抗秦,秦二世召博士和各位儒生问道:“楚地的戍卒攻下了蕲县(今天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