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又名叔孙何 (?~约前194),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汉族,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人物生平 叔孙通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
对此,世人认为叔孙通“面谀”,但这只是叔孙通的一种表面现象,却不知道叔孙通深谙先秦儒家的“权变”思想。 儒学既是一种“为人治世”之学,也是以一种“通权达变”之学,孔子说:“可以同一个人一道学习,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一个人一...
叔孙通的历史旅程开始于秦朝,他初为秦待诏博士,意味着他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博士,他不仅是学术的代表,更是权力的象征。博士这一职务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更需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能力。叔孙通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秦二世即位后,叔孙通的地位水涨船高。...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叔孙通虽因“谄媚”而被众人诟病,但这些在他眼里都属于“小忍”,所以他从不将这些闲话放在心上。但若涉及到朝纲、人伦道德等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他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定的。比如“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立马上书劝谏刘邦,动之以吕后与刘邦的糟糠之情,晓之以...
叔孙通,薛县(今天的山东滕州)的人。秦朝的时候因为精通经术而被朝廷征召入朝,任用为待诏博士(因才能被朝廷征召至京城,等待正式任命的人,这个职位并不是实职,因此并没有正式俸禄,一般由朝廷发给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几年后,陈胜起兵抗秦,秦二世召博士和各位儒生问道:“楚地的戍卒攻下了蕲县(今天安徽...
叔孙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善于变通。1)叔孙通为大汉设礼仪,让刘邦体会到做皇帝的快乐 据《资治通鉴·汉纪三》公元前202年,天下已经统一,但在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刘邦对此很讨厌。揣摩准了刘邦想法,叔孙通就自告奋勇提出要建立一套礼仪制度来约束大家,得到刘邦同意后,叔...
叔孙通这位古代儒生,以其特立独行的行为和充满矛盾的一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故事展示了政治斗争中阿谀奉承和为国家前赴后继的两面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政权变迁中的复杂性和儒家伦理观念的辩证性。首先,叔孙通的行为和态度展示了政治斗争中的阿谀奉承的一面。在秦朝时期,他以巧嘴和圆滑的...
前198年,叔孙通随刘邦重新回到离别十几年的咸阳,被刘邦任命为太子太傅。职位是做太子刘盈的老师,负责教育和辅佐太子。太子太傅之职位居丞相和大将军之上,即是说此时的叔孙通在所有文武百官中的职位最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 光阴荏...
叔孙通是一个儒家学者,因为学问做得好,在秦朝被征诏为官,给皇帝当高级顾问。后来,叔孙通看透了秦朝的腐败,离开了朝堂。在秦朝灭亡后,叔孙通又辗转在各路起义军之间,前后换了将近十个主公,最后跟随刘邦一直到汉朝建立。后来,叔孙通受到刘邦的重用,为汉朝制定了第一套礼仪制度。这样一个“叔孙通”,在...
一直以来,叔孙通都是被同事甚至他的弟子们所鄙视的。 但最终,他用长时间的等待及非常突出的专业能力证明了自己。 叔孙通是在一次朝会上自己把自己给搞臭了。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燃起一把大火,火势迅速蔓延,秦二世召集众博士官一起商议对策。 大部分博士的建议都是:“请陛下立即发兵,灭之”。 但胡亥却以“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