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心 小乘俱舍宗谓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智慧,称为十六心。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谛,为佛教最基本之教义。十六行相,即在修习观悟之过程中,对四谛各自产生四个方面之理解与观念。见道,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种,意...
佛学术语,三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于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于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三界之苦谛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证真如之解脱道智也。三...
“所谓正定,是心能安住奢摩他、毗婆舍那,寂然不动。这就是正定。以上这些就是八圣道。”“什么是十六心念?”“念心、法自性、法增长、身正知、身行正、一切身正知、一切身行正、轻安身行、喜正知、乐正知、心正知、心行正知、轻安心行、喜乐心、胜解心、等引心和合,和合平等,如实了知。由于能念...
十六品心相见道,是指大乘菩萨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乘见道之通达位中,仍必须进修大乘四圣谛,现观四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后,要有本已修得之初禅或二禅定力作支持,方得相应于慧解脱果。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
王阳明对心学源头“十六字心传”的精妙解读有以下几个要点:1.道心 “道心”指的是人的本有之心。它具有天命之性,自然之性,未夹杂人的贪欲(未杂于人)。“道心”的发用,是顺其本有之天性,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喝水,看到小孩子掉入井底则触发恻隐之心(饥而食,渴而饮,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
“十六字心传”是儒学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源自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强调了人心、道心、精进专一与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这十六个字分别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们分别指代人心的易变与危险、道心的微妙难寻、精进专一的态度,以及中庸之道的实践原则。
《俱舍论》:论曰:随世第一所依诸地,应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说。 《颂疏论本》:释曰。世第一法。引见道故。故十六心与彼世第一。同依一地。前言世第一通依六地故。今见道亦唯依六地也。 《俱舍论记》:已辨现观至如先已说者。此即第二明十六心依地。言六地者。谓四静虑。未至。中...
十六字心传,是儒家所说的圣贤传心之言,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 。出处 语见《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儒教认为,这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朱熹说,尧当时无文字, 道理只靠口耳相传。尧传给舜...
十六心,佛教用语。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修行理论。称在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所谓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智慧,称“十六心”。据《俱舍论》卷二十三, 包括:“苦法智忍”,现观欲界的苦谛,断除迷惑苦谛的见惑(错误见解);“苦法智”,现观欲界的苦谛, 印证苦谛之理。同样,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