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
1、“则不然”的意思是:却不是这样的。“则”:转折连词。“不然”释义:不是这样;有“要不”、“否则”的意思。2、用法:现多用于连词,表示转折。3、出处:《诗经·大雅·板》4、例句:人之道则不然。反之则不然。圣王明君则不然。达至道者则不然。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意思: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
【解析】 1.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 言战之善而蔽其患。(每处1分,共6分) 2.①张仪②苏秦 3.战国游士的“诈”只会导致亡身(1分)灭国(1分)的结 果。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战国的游士却不是这样。不知道道义才值得信奉...
名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摘自:《老子·德经·第七十七章》 解释:损:减少。余:剩余。不然:不是这样。奉:奉献。全句译文:天之道法,是减少有剩余的来补给不足的;而人类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养有剩余的。 赏析:老子以“天之道”和“人之道”做对比...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全文及译文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原文如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文可以理解为: 天地运行的法则是,对于过剩的部分进行减损,以弥补不足的部分;而人类的行为方式则不同,倾向于消耗不足的部分来追求过剩...
“君子则不然”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朋党论》。“君子则不然”全诗《朋党论》宋代 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上一句《道德经》用张弓射箭来比喻天道。然后推出了今天这句著名的论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射箭时射得距离有余了就把力气减损一点,射得距离不足了就把力气补充一点。也就是说,...
“他植者则不然”的出处是哪里“他植者则不然”出自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则不然”全诗《种树郭橐驼传》唐代 柳宗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一章,原文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则谓之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应该是减少不足,使之能够满足有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只能满足不足,却不能满足有余,那就可以说他是害人的。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人们的品德修养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