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三年,有人诬告刘祎之收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的钱财,又兼与许敬宗的妾有私情,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讯此案。王本立宣读太后的手敕,刘祎之说:“未经过凤阁鸾台,怎么能称敕呢?”武则天得知大怒,以刘祎之拒抗天子的刺史罪赐死于家中,终年五十七岁。当初,刘祎之已经下狱,睿宗为他申辩,刘祎之的亲友都以为太后...
刘祎之对于敕使的那一句严厉的质问,不仅仅是代表着对臣子对皇权的反抗,更能说明了贞观之治对着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在宰相的权力受到皇帝的权力侵犯之后,刘祎之才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的进行对抗。 但是这样的对抗是渺小而微弱的,这样的反抗并不能改善刘祎之的处境,也不能让他避免杀头之祸,但是他的反抗却是在...
历史人物> 刘祎之 【生卒】:631-687 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以文藻知名。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决政事。又与人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曾一度坐事放逐。则天临朝,倍受信任,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后以私议太后返政,并受人诬告,被赐死。(,参见《新唐书》) ...
刘祎之,常州晋陵人,其祖刘兴宗曾任陈鄱阳王谘议参军。刘祎之父子皆以文学才华和品行著称,隋大业初年,刘祎之担任秘书监,河东柳顾言对他极为器重。他性格刚正,不避讳批评朋友,朋友李伯药曾评价他:“尽管刘四会指责他人,但无人因此记恨。”贞观元年,太宗召他入京,他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
刘祎之 九成宫秋初应诏 [唐代]刘祎之 帝圃疏金阙,仙台驻玉銮。野分鸣鸑岫,路接宝鸡坛。 林树千霜积,山宫四序寒。蝉急知秋早,莺疏觉夏阑。 怡神紫气外,凝睇白云端。舜海词波发,空惊游圣难。 查看字体>> 孝敬皇帝挽歌 [唐代]刘祎之 戒奢虚蜃辂,锡号纪鸿名。地叶苍梧野,途经紫聚城。
刘祎之(631—687),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唐初学者。少以文藻知名。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决政事。又与人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曾一度坐事放逐。则天临朝,倍受信任,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后以私议太后返政,并受人诬告,被赐死。
20 12 3 No . 3 ,20 12 年第 期 史学史研究 总 147 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147 《 》 洛阳新出土唐 刘祎之墓志 及其史料价值 毛阳光 ( 、 , 47 1022)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洛阳 [ ] 、 , 摘要 刘祎之是唐高宗 武后时期的著名文士和宰相 在当时政...
【第一类:美德佳行】刘祎之,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贞观元年,诏追入京,以母老固辞,太宗^{①}许其终养。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恒^{②}以米帛赉^{⑧}之,因上表旌其门闾,改所居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吴王府功曹,再迁著作郎、弘文馆直...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祎之私下对凤阁舍人来自永年的贾大隐说,太后既然已经废昏立明(指废李显立李旦为帝),还用的着临朝称制吗!不如归政于皇帝,以安定天下之心。贾大隐秘密上奏给了武太后,武太后不开心,对左右说,刘祎之是我引荐的,反而又背叛我!有人诬告刘祎之接受诚州都督孙万荣的金子,又与许敬宗的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