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旧唐书原文带拼音及翻译,【白话《旧唐书】刘祎之,常州晋陵人。他的祖父刘兴宗,是前朝陈鄱阳王的咨议参军。他的父亲刘子翼,善诵,有学行,隋朝大业初年(605),历任秘书监,河东柳顾言很看重他。他性不能容忍
《旧唐书》刘祎之与武则天,刘祎之之死。#历史 #旧唐书#刘祎之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 - 说话和说法于2024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武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此事。“本立宜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据此可知( ) A. 诏敕须经凤阁审议通过方合规制 B. 建立三省制是为了抑制皇权 C. 三省制只是...
刘祎之的兄长刘懿之,当时任给事中之职,兄弟并在两省,谈论者很是赞美他们。仪凤三年(678),转任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不久又加中大夫之职。 刘祎之有姐在宫中为内职,武则天令她去探望荣国夫人的疾病,刘祎之私自偷见他的姐姐,因此被流配隽州。经过数年,武则天又上表请求高宗召 刘祎之回京,拜中书舍...
材料大意是: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下敕令惩治他。刘祎之见敕文并未经过中书、门下省,遂说:“不经过中书、门下,怎么能叫做敕呢?”A、C项,从刘祎之的话可以看出,在当时“未经中书、门下省的敕”不能叫做敕,并不能得到像刘祎之这样的大臣的认可,在刘祎之看来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当时权力中枢的运转程序。
历史人物> 刘祎之 【生卒】:631-687 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以文藻知名。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决政事。又与人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曾一度坐事放逐。则天临朝,倍受信任,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后以私议太后返政,并受人诬告,被赐死。(,参见《新唐书》) ...
○裴炎刘祎之魏玄同李昭德 裴炎,绛(jiàng)州闻喜人也。少补弘文生,每遇休假,诸生多出游,炎独不废业。岁余,有司将荐举,辞以学未笃而止。在馆垂十载,尤晓《春秋左氏传》及《汉书》。擢明经第,寻为濮州司仓参军。累历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
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窃议武则天而引其不悦,后被诬治罪。敕文到达,刘祎之拒受,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终被赐死于家。由此可知( ) A、唐代中书门下是当时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B、武则天时期相权占据上风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