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操守:“信近于义”,非信则无以成就其义。“信近于义”,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中庸》)的思维。这里,“信”非为约信之信,而为力行之信,亦即是忠信之信。忠信之信,是实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的必要工夫或路径。义为人生重要德性之一,人生非义则不可正派地为人,不可以公正、廉洁地...
此皆徇于外而不近于礼义之故也。故信近于义则其言可复也;恭近于礼,则远于耻辱矣。 陈祥道曰:言必信,则远义;行太巽,则远礼。君子无远义之信,然后言可复;无远礼之恭,然后远耻辱。晋文公伐原退舍,则言可复;尾生之信,非可复也。孔子敬所不敬,则...
谭湘清《论语本义译解》1.13章“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译解。勘正千古误读,复明经典光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当、淘宝、京东、孔网)。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①,言可复也②。恭近于礼③,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④,亦可宗也⑤。”【译文】有子说:“诚信接近于道义的程度,说出去的话(诺言...
信,所要遵守的诺言;近,符合;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依然是符合于礼;复,实践诺言,朱熹《论语集注》:“复,践言也”,正是此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之意就是: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我们换一种说法就是:言之和义,始可信矣.“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是指恭敬...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谭湘清:【译文】有子说:“诚信接近于道义的程度,说出去的话(诺言)也可以收回。恭敬接近于礼节规范,就会远离耻辱。因(信与义、恭与礼)没有失去密切的关系,(所以信和恭)也是可以推崇的。" ...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无原则守信是愚,过分恭敬是失礼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话的争论也有很多。如果随便看一段释义,你甚至都不知道这段话说的是什么。 比如:“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白话文:有子说:“承诺符合道德大义,才可能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交往的道义相投,可作为依靠。”这是《论语》学而篇第十三句,这一句话谈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学透之后,我们的人际交往就不会再...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承诺不违背道义原则,就能说到做到。“信”是我国人民十分看重的一种道德品质,守信之人常常很受人信任和尊重。但是不是无条件地守信才是最好的呢?显然不是。守信有其原则和前提,就是“近于义”。这里的“义”,朱熹解释为“事之宜也”,即合适做的事,应当做的事。也就是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