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的字,不管是草书还是行书,都特别有讲究。他的草书,主要是学帖,但又加了点碑的元素,这样一来,既有帖的流畅,又有碑的厚重。他的行书更是厉害,先打下碑的基础,再把帖的精髓揉进去,写出来的字既有力量感,又特别灵动。他在写字的时候,特别注重笔法和空间的安排,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简洁明了。
据史料记载,历代刻制墓志造像碑铭的刻工也有技艺高低、精粗之分,历史上固然有文人雅士藐视工匠艺人的俗尚,但若把这些刻工一律说成是不能识文断字的山野村夫也未免偏颇。北魏元氏政权迁都洛阳之前,在代北平城(今大同)开凿云冈石窟的过程中培养塑造了一大批精于雕刻的刻工,或家族承传,或师徒相授,其中大部分已有专...
于明诠有一件对联:“一簾幽梦,十万狂花”,联语下有行书小注:“梦里岁月梦里流,梦里开心梦里愁。赵元任译西人诗句也。”“定庵诗云:十万狂花如梦寐。今集为联。丁亥仲冬,明诠并记于见山见水楼。”这联语是于明诠根据两诗人之句重撰而成,属原创性的作品。这是诗心体现之...
于明诠,本名于明泉,山东乐陵人。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系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山东书协副主席,沧浪书社社员。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并获奖;发表书论、诗文多篇;出版《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单衣试酒》(诗集)《闭上...
于明诠,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系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著有《是与不是之间》《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书在哪,法是个啥》《闭上眼睛看》《中国书法全集·黄宾虹林散之陶博吾卷》《书法篆刻教程》《单衣试酒》《中国陶瓷印·于明诠...
于明诠:妙,与“美丑”无关 浅见以为,古今书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侧重以技法征服读者观众的“外向型”;二是注重自我释放的“内修型”。两者固然有前后交叉,有重合,但细究起来,本质却截然不同。故,各自的学习方法、追求、结果及评判标准也因此而不一样。当下,大部分属于前者,前者的“好”容易被理解...
在浙江台州,书法家于明诠即将呈现“圆月上寒山”作品展;在上海,芊荷艺术空间以“出尘”为题呈现三位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在香港,艺术家王郁洋与缅甸家具品牌共同策划艺术项目 “木中生有”。 洛杉矶|收藏家巴伦夫妇(Nora and Guy Barron) 盖蒂博物馆展览回应三十年前的“C计划” ...
授课现场 我是这样临习墓志书法———于明诠/文大约自九十年代初期(20世纪)开始,我在学书认识上发生了一次转变,由对“二王”孙过庭一路的帖学经典的喜好、临习转移到对墓志造像碑派书法的热爱。近十年来,我对这种稚拙生动充满野趣与生机的墓志书法热爱有加,反复临习思考,乐此不疲。具体说来,在众多的墓志...
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于明诠教授始终以追求传统法度为己任,但他的笔墨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典书法的延续。很显然,于明诠教授的书法走的是碑帖融合的路子,且走得独特,走得很远,甚至有些不近人间烟火。应该说,书法的碑帖融合,在近百年之间一直有人在尝试,不论是以碑入帖,还是以帖化碑,都给书法带来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