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纸及印刷术发明以前,我国古代曾经有着书于竹简、木牍、绢帛,及镂于兽骨、青铜、石板的传统,且绵延不绝两千多年。《墨子·兼爱下》有言,“何知先圣大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并结合所学可 知,汉字的书写载体为龟甲兽骨;金属器具;竹木 简;丝帛;陶器瓷器等。 根据材料一“汉字演变历 史”的“鱼“字字体演变逐渐简化可知,汉字发展的 特点由繁到简;趋向统一。 (2)根据材料二“ 在辽阔的中国区域内、...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孙诒让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注云:‘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唐韩愈《平淮西碑》:“既还奏,群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清戴名世《<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
材料一 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气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于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 材料三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繁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
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这是《墨子·兼爱下》中的一段文字,深刻揭示了汉字得以超越时间的特点。事实上,汉字还可以令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得以沟通交流,因而帮助我们超越空间。
《墨子兼爱(下)》提到,今人不与“先圣六王”同时,却能了解其德行,“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书写之于思想传承、文明演进的价值。而在“传遗后世子孙”方面,铜器铭文(即所谓“金石”“盘盂”)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古人认识...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标在豆瓣。 1面对大海我躺平2017-12-13 12:29:47 钱存训先生的著作从中国古代书籍的用途、载体、书写工具出发,旁征博引,向中西方读者讲述了中国文书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源远流长... 展开 1🪕2013-03-11 23:45:43 地铁读完 1读书...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写在竹简、丝帛上,雕刻在金属、石头上。用来记载功臣大将的非常功业。比喻功劳卓著。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般情况下将春秋文字与西周文字放在一起研究现根据历史阶段将春秋与战国合二为一。墨子“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正反映了当时的文字存在形态。从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实物成果来看殷商、西周时期的字体不论载体还是形体都比较统一。殷商文字以甲骨文为主金文为辅还包括少量的玉...
墨子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对《书于竹帛》这本书。对钱存训先生。(www.fwsIr.com)对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明心存敬畏。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以及书写工具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