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乐论》是《荀子》中的一篇,是荀子对音乐及其有关问题的论述。作品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
乐论简介 《乐论》是三国时期玄学家阮籍的早期作品之一,阮籍一生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次大的转化。在正始之前,阮籍无著作传世,但据其他史料可以肯定,他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其思想倾向是儒家的。在正始前期,阮籍有引老入儒,以老解儒的倾向,但并没有突破传统儒学或儒家思想的框架,他所理解的“自然...
到此为止,礼乐的作用应该申述完了的,但荀子意犹未尽,就又对“管乎心”的根据加以说明,说:因为从根本上去改变人们的情感取向(从而使得大家的情感在大方向一致,即都趋向德性),这是乐的本质;让人们表现诚心,去掉虚伪,这是礼制的纲领(从前面各节对“乐”的论述看,对“穷本极变”做如此解读一定不错;...
简体:乐论 繁体:樂論 拼音:le lun 读音:yuè lùn 英语: 造句:暂无此词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乐 论 组词,组成语:乐 论乐论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荀子篇名。论述音乐和人生的关系以为音乐能提高道德修养有教化人心和移风易俗的作用。相关成语...
先秦乐论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为“和”。首先,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有了“和”的观念,如“神人以和”“八音克谐”等。《左传·昭公二十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和”的概念,认为“和”是不同性质的物质融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新的物质。《国语》对“和”的认识走向成熟,认为“和”是“乐”的前提,“...
文论与乐论在起源、功能、表现方式、言说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文论与乐论关系史可划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先秦段、两汉至隋唐段、宋元明段、清与近代段、现当代段。这种宏观时段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取消各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而是在“和而不同”逻辑下,在凸显共性特征基础上,厘定出文论与乐论...
《乐论》·乐论 《乐论》阮藉 刘子问曰: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夫礼者,男女之所以别,父子之所以成,君臣之所以立,百姓之所以平也。为政之具,靡先于此。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夫金石丝竹钟鼓管弦之音,干戚羽旄进退俯仰之容,有之无益于政,无之何损于化。而曰移风易俗,莫...
《乐论》,出自《荀子》。阐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一篇关于音乐的论文。在《乐论》一文里,荀子认为,墨家提倡的「非乐」主张是不正确的。音乐是人们快乐情感的自然流露。人不能没有音乐,因为人不能没有快乐。还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使老百姓相处和睦,是治理国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荀子乐论解析。以同样的语调对音乐侃侃而谈,更是铺张洋溢。月季是自是之月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因,怒怨以怒其正观。亡国之因安以失,则民困。也因为毛氏大虚,大虚的引用广为流传也是常说的。由于年代久远月季的创作及著作也颇受争议,但它的存在至少可以证在百年学说几乎七十年代,审音之政官,风辩俗...